返回第二百五十七章:改造苏轼计划,归心似箭  知否:我,异姓王,明兰舅父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百五十七章:改造苏轼计划,归心似箭 (第2/3页)

  “苏先生,你有大才,你的诗词文章说是冠绝当今也不为过。”

    “你写得每一首诗词,都被中原、江南广为传唱,是当之无愧的大才子。”

    “你说要为我著书立传,写诗词歌赋,我很荣幸,但我认为,伱应该要放眼看天下。”

    “你的声音,不该出现在权贵身上,你的文章,也不该只写那些大人物。”

    “苏先生,去看看吧,看看西北草原的塞外风光,看看我边军将士是如何戍边。”

    “再去北方的长城,看看那里的将士是如何风餐露宿,看看什么叫做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卫渊言止于此。

    苏轼像是受到了很大的冲击。

    不知过了多久,他突然深呼吸一口气,缓缓站起身来,朝着卫渊的背影郑重作揖道: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我苏轼的词,不该只写盛世,只写明月,只写风情,只写权贵.”

    “塞外鹤唳风声,弓马骑射,应当要如此!”

    “卫侯,下官受教了!”

    卫渊转过身来,将他搀扶起来,语重心长道:

    “本帅希望,世人通过你的诗词歌赋,可以更多地了解到戍边将士的寒苦,让更多的人都明白,今日太平来之不易。”

    “本帅更希望,让后世人通过你的文字,了解到有周一代,边军将士的风采。”

    苏轼坚定地点头道:“下官,明白了。”

    这一刻,他眼前的道路,似乎变得平坦了起来。

    他似乎知道,自己该要什么了。

    此前,他成为进士时,一心只想着做官,要一展生平所学,都是后来才慢慢发现,他根本就不是做官的料。

    自从被贬到陕西路之后,苏轼就常扪心自问,将来的路,该怎么走?

    继续当官?

    可以自己的性格,去了京城,迟早也会被贬到外地。

    至于写什么诗词歌赋,不过是闲暇时刻的无聊之作罢了。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才是读书人要该追求的东西。

    但如今,听到卫渊的长篇大论后,苏轼突然豁然开朗了。

    与其执着于做官,倒不如随遇而安,用自己的文采,记录下当世这个非同一般的盛世。

    旁人记载盛世,是说商贸之繁荣,百姓之富庶,歌姬之艳丽。

    此前的自己,也是如此。

    但从今日起,写一些不一样的诗词文章,写一些旁人没有写到的,盛世之下的边塞。

    写一写,那些为了稳固盛世而抛头颅洒热血的国之英雄。

    想到这里,苏轼忽然感觉,胸中血液都沸腾了起来,他现在恨不得就跑去贺兰山,去雁门关。

    “苏先生,请记住,这个世上,没有个人英雄,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就是这个道理。”

    “真正的英雄,是天下人,是那些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

    卫渊也只是将自己的一些见解说出。

    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的一番话,对苏轼究竟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如果说,苏轼是豪放派词人,那么自今日过后,他就是‘奔放派’了。

    前世历史上,有宋一代,写边塞诗词的人物极少,因此,才使得某些边塞诗词名声大噪。

    倘若边塞诗词百家齐放的话,何至于只让一两首诗词脱颖而出?

    卫渊让苏轼多写一些边军将士的风采,其实是有着自己的私心。

    当今天下,因为一些士大夫的原因,导致底层百姓们,都觉得当兵低人一等,读书就是高人一等。

    一个国家,只有文化而无军事,是远远称不上文明二字的。

    既有文化又有军事力量,才可以称作‘文明’。

    卫渊希望,会有越来越多的读书人了解戍边将士的辛酸,知道是谁在守护这来之不易的太平盛世。

    如此,十年、百年之后,崇文抑武之风气必然会得到改善。

    ——

    半个时辰后,苏轼不再打扰卫渊赶路,二人相互告辞。

    几名凤翔府的差吏问苏轼,

    “通判大人,咱们现在要去何处?”

    苏轼看向西北方向,目光似乎落在了千里之外的贺兰山上,

    “带你们去爬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重要!!!重要!!由于言情小说阁在百度上可能搜索不到了,所以请各位网友们把我们言情小说阁→→→→阅读记录←←←保存到浏览器收藏夹里,打开返回到自己最近阅读的小说页面,以便实时阅读小说最新精彩内容!言情小说阁承诺:所有的小说绝对最快实时更新最新章节,也可以记住我们的域名:www.xianqihaotianmi.org(鲜妻好甜蜜) 谢谢大家的支持!很重要!!!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