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百八十九章 政制院工作报告以及新的规划  人在大宋,无法无天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百八十九章 政制院工作报告以及新的规划 (第2/3页)

庭。”

    范仲淹说道:“目前是打算在河北、陕西、开封三地先开设,这样就不用把犯事的士兵将领送回开封,等到以后重新划分军区,再做新的部门建设。”

    “嗯。”

    赵骏满意地点点头:“非常好。”

    说着他又看向蔡齐。

    王曾现在还是管着吏部,但他最近身体有恙,现在是蔡齐帮忙分管。

    蔡齐就说道:“今年全国官员数量再次增多,皆因吏考又录取了三百多名官员,加上科举进士和门荫,每年产生的官员数量在一千人左右,比以前多了很多,不过官员的岗位增多了,倒是不至于出现官员闲置的问题。”

    “看来冗官的问题是解决了。”

    赵骏双手一摊。

    你就说解没解决吧。

    虽然官员数量还是那么多。

    甚至还有增加。

    但他们以前至少一万多人无所事事,每天领俸禄不干活。

    现在他们总归有活干,而且还都是有明确任务的各职能部门,都在为大宋干活呀。

    可比以前强了太多。

    蔡齐哭笑不得道:“但官员俸禄支出上还是没有削减,虽然跟以前差不多,可这与我们最初要解决的冗官问题产生了违背。”

    北宋每年门荫官员平均在五百多人,加上一百多人的进士官员,基本维持在每年六百人左右。

    现在加了吏考,地方吏员也能考试当官了,官员人数就更多了。

    而且薪资水平也没什么变化,赵骏把乱七八糟的福利、津贴、职田等等收入全部砍了一遍,却又都加进了绩效当中,导致该给多少俸禄还是得给多少。

    之所以支出还是跟以前差不多,每年维持在一千多万贯左右,是因为赵骏把上级官员的俸禄给砍了。

    朝廷中央加上地方的从四品以上的高官到国家级官员林林总总得有三四百人。

    地方上四司加御史司老大,中央五十多个部门尚书、侍郎,枢密院以及政制院十多个枢相、宰相,其余还有什么龙图阁、天章阁、宝文阁、翰林院的学士之流。

    这些人的工资以前每年都是一两万贯往上走,光他们一年支出就能达到数百万贯,属于官场的顶流收入。

    赵骏直接给他们对半砍,又把正五品到从六品之间的中级官员的收入也稍微降低了一点,用来补贴给正七品以下的低级官员,这才让支出没有超过原来水平。

    可这在大家眼里似乎还是违背了解决冗官的本质。

    但赵骏却摇摇头道:“错了,冗官的问题不在于官员数量多,而是在于官员数量多,且每年只领工资不干事的多,真正干实事的少。现在四万多名官员都在干活,那么这就不是冗官,而是在建设美好的大宋未来!”

    “好吧。”

    蔡齐只好说道:“在冗费方面,全国各地都精简开支,各地财政局都把每一笔花销记录在案,与各地御史司、皇城司对账,减少了不必要的支出。并且取消了皇室大量祭祀、庆典等活动,今年也省下了二百四十多万贯。”

    “其中主要支出在哪里?”

    赵骏问。

    “在皇室支出上。”

    蔡齐尴尬地说了一句。

    北宋冗费主要财政就是皇室支出。

    这一点很少有人敢提啊。

    也就赵骏胆子大,连皇后过生日的庆典都取消了,直接改在后苑吃个便饭。

    “嗯,这是官家爱民勤政啊。”

    赵骏向着北面崇政殿的方向拱拱手,让正在那玩电脑的赵祯打了个喷嚏。

    “官家能够体恤天下万民,这是大宋的福气。”

    赵骏继续说道:“我等也应该向官家学习,少搞奢靡之风,除了必要开支以外,政府的财政支出能缩减就尽量缩减。”

    “好的。”

    众人纷纷应了一声,虽然不知道有几个真心,但该做的样子还是要做一下。

    接着赵骏又看向蒋堂道:“民生如何?”

    政制院下面总共有五十多个部门,不过级别上分三档。

    第一档的一级机构有财政部、工商部、警察部、教育部、税务部、谏台、御史台,以及礼、吏、兵、刑、户、工等传统六部。

    在取消了政制院候补观察同知衔之后,这十三个部门的部长都被冠以政制院候补同知衔,级别依旧是正二品。

    接着就是民政部、税务部、农业部、大理寺(法院)、审刑院(检察院)、自然资源部、交通部、进奏院(宣传部)、统计部、交子部、地质部、外交部(统合国信所、礼宾院、同文馆、都亭西驿、怀远驿)等普通部门。

    这些部门是部长是正三品,权重相比于上述第一档部门稍微轻一些,不过这些部门却更关注民生。

    像蒋堂目前就分管着民政部、税务部、农业部等好几个大部门就事关百姓生活。

    见到赵骏问他,蒋堂便说道:“农业部从前年八月,玉米、土豆、番薯、花生等作物来到我大宋之后,就在城外皇庄农田试验种植,仅仅四个月的时间,施肥之后,就能做到亩产一至三石。”

    “一至三石大概也就二百斤左右,虽然不像汉龙说的能达到亩产千斤乃至数千斤,但这是秋冬耕作。从去年年初我们就进行了春天耕作,半年之后,亩产达到了四至五石,产量最多的一亩达七百多斤。”

    “所以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政制院就已经把推广红薯、玉米、土豆、花生之类的作物纳入到考成法当中,经过大半年的努力,全国各地的第一批红薯、玉米之类作物,基本上都已经收获。”

    “从产量上来看,这些东西也就比咱们平时吃的稻麦高那么一点点,咱们的稻麦产量基本在两到四石之间,不过优点很明显,它们的生存能力极强,只要浇水就能活,如果施肥的话,产量会高不少,大大提高了我们的生产力。”

    “统计局、农业部以及民政部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在全国各县、州进行调研汇总。现在市面上已经开始出现红薯、土豆、玉米、花生的买卖交易,价格比粮食低不少,不过普通人吃得不多,很多都是给猪吃。”

    说到最后,蒋堂也有些哭笑不得。

    占城稻的出现其实完全能够满足现在大宋的人口需求,红薯土豆玉米之类的东西诞生,能让清朝爆出四亿人口,就足见现在再推广这些东西的话,粮食产量完全超出了人们的需求。

    要不是朝廷每年都在花钱购置粮食放入常平仓里作为救灾储备粮,而且还出口到西夏、辽国、高丽、日本去,恐怕现在的粮食价格已经低得不能看了。

    所以新作物的出现并不能改变什么,除非政策上调整,鼓励多生多育,让人口出现爆发性增长,才能缓解产粮增多的问题。

    “但我听说还是有很多贫民吃这些东西,虽然说这些东西本来就是当粮食吃的,可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重要!!!重要!!由于言情小说阁在百度上可能搜索不到了,所以请各位网友们把我们言情小说阁→→→→阅读记录←←←保存到浏览器收藏夹里,打开返回到自己最近阅读的小说页面,以便实时阅读小说最新精彩内容!言情小说阁承诺:所有的小说绝对最快实时更新最新章节,也可以记住我们的域名:www.xianqihaotianmi.org(鲜妻好甜蜜) 谢谢大家的支持!很重要!!!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