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百三十一章 雮尘珠,丹道  逆行诸天:从九叔师侄开始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三十一章 雮尘珠,丹道 (第2/3页)

   想到这里,家乐便是缓缓点头。

    「你可知雮尘珠之来历?」

    来历!

    鹧鸪哨闻言一愣,说来也是可悲,搬山一脉追寻雮尘珠已久,但是对于雮尘珠的真正来历却是知之甚少。

    「还请仙人解惑。」

    家乐点了点头,继续说道:

    「传说在远古时代,天外有一种头顶生巨眼的神物,名为蛇神。

    这蛇神力量强大,一蛇便可主宰一界,而拥有一界之力的蛇神,已经是永恒不灭之躯。

    不过再强大的神物,也是躲不过岁月的摧残,太古时期,蛇神身死,不过蛇神虽死,但是身躯不灭,径直落入我们的世界,那降临的地点便是在扎格拉玛圣山。

    蛇神究竟是什么样的,世人都是不得而知,只不过是一些传闻罢了,或许有些地方还有一二壁画或者是蛇神痕迹,但也多是世人臆测之物罢了。

    不过蛇神虽死,却是留下两样神迹。

    神迹显化于遥远的北方,昆仑山上,那里有一处藏有宝藏的僧格南允洞窟,里面有五个宝盒,分别被用来放置蛇神的骨骸。

    而蛇神的两个神迹,一个是腐烂得身体,已经是只剩骨架,但它的大脑依然保存着「行境幻化」的力量;

    另外一个则是

    蛇神头上的那颗巨眼,这是让蛇神可以灵魂长生不灭的奥秘所在,传说只要巨眼存在,终有一日,在天地与时间的尽头,蛇神会像凤凰一样,从尸骨中涅槃重生,并且这个巨眼,也是通向「行境幻化」之门的通道。

    佛经中描述的第六种眼睛「无界妖童」便是此童。

    蛇神留下的两个神迹,无论是蛇骨,还是其头顶的巨眼,都有着奇异的力量,骨架虽然腐烂但大脑保存着虚数空间的力量,所谓的虚数空间,其实就是蛇神掌控的世界,巨眼则可以作为开启虚数空间的通道。….

    又是无数年过去,埋葬蛇神枯骨的洞穴来了一批人。

    这批人身怀异能,竟是不知道通过什么办法下到了深渊般的洞穴,还取走了蛇神的巨眼。

    后人称这批人为魔国的先祖,魔国的先祖取走了蛇骨的眼睛,并且掌握了其中的秘密,蛇神之眼何其强大,魔国先祖欣喜若狂,认为是神的赐予,他们远赴昆仑山喀拉米尔,在此建立了庞大的宗教神权,也就是所谓的魔国了。

    而魔国的主城就是恶罗海城,魔国政权完全不同于其他国家,他们没有国王,他们崇拜深渊和洞穴,信奉轮回,供奉邪神。

    在恶罗海城之中,主要分为五个等级。最高神就是蛇神之骨,所有的重大决策,都由国中祭师通过向蛇神之骨进行祭祀后,再占卜所得。蛇骨之下是蛇神埋骨的洞穴,也就是所谓的鬼洞。」

    「鬼洞!」

    听到这里,鹧鸪哨不由得脸色一变,或许在听到家乐说起的前面的故事,鹧鸪哨还不明所以,但是听到这里的时候,他似乎是已经知道了什么。

    鹧鸪哨一族也被称为扎格拉玛族,他们还有一个名字,叫做「先知一族」,世人都以为他们是得上天卷顾的种族,能够得到神谕,知晓一切,可是其中真相也只有他们自己知道,哪有什么神卷,不过是一个错误的开始罢了。

    扎格拉玛族有四个部落,本来是在水草丰美的扎格拉玛山附近安居乐业。

    直到有一天,他们在扎格拉玛山的山腹之中发现了一个鬼洞,而扎格拉玛族的噩运也就此降临了。

    扎格拉玛族中的大祭师在鬼洞中感受到了一股神秘的力量,他认为这是扎格拉玛一族崛起的希望,是神赐,所以这位大祭师依据传说中的东方雮尘珠彷造了一个玉石眼球,妄图通过这个玉石眼球看清鬼洞的真相。

    可是天不遂人愿,结果便是真相没看到,族中却是出现了一种剧毒的黑蛇,扎格拉玛族人也是就此沾染上了一种歹毒的鬼洞诅咒,这般诅咒让他们不得不离开家园迁徙到东方,因为只有离那鬼洞越远,诅咒之力才能减弱一些,但是即使是如此,扎格拉玛一族也是难逃被诅咒的命运,族人最多也只能活到四十而已。

    而那个玉石眼球也被扎格拉玛一族视为不详之物,并没有带走。

    鹧鸪哨是这一代扎格拉玛族的首领,对于这段往事自然是知道的很清楚,不过,他对于那鬼洞里有什么,又为什么会让扎格拉玛一族背负诅咒,短命至此却是一无所知,直至今日,听到家乐的讲述,他才是知道了其中原因,原来一切的源头,都是那位蛇神。

    家乐看了一眼鹧鸪哨,知道其一定是联想到了什么,也不在意,继续讲着。

    「其实那洞穴只是蛇神尸骸脑中的记忆,但是蛇神何其强大,早已有了让虚幻映照现实的能力,凡有人看到蛇神的记忆,都会受到蛇神力量的影响,对于弱者而言,这就是诅咒。….

    而受到蛇神诅咒的人,身上就会出现一个蛇形印记,这种印记有着蛇神的力量,会自动吸收生物的生命精华,作为蛇神涅槃重生的养分,这样一来,就使得那些被诅咒的人,会非常的短命,即使是远离诅咒之地,也不能

    完全摆脱蛇神诅咒的影响,能活过四十已是极限。」

    听到此话,陈玉楼等人都是看向了鹧鸪哨,卸岭之中,自有对搬山的了解,那诅咒,他们也是知道一二,如今却是终于知道了其中详细,怪不得搬山的人这么少,原来是身受诅咒,都成了短命鬼,即使是罗老歪此时看向鹧鸪哨的眼神中,也是多了几分怜悯。

    只是,他们在怜悯的同时,也是下意识的向后退了几步,生怕这种诅咒会影响到他们,他们可是还没活够呢。

    甚至一些心理素质差的,已经是感觉身上有些异样,不由得开始仔细查看起来,生怕自己身上也长出那蛇形印记来。

    「第三位则是黑蛇净见阿含,它是蛇神的信徒,头顶生有黑色肉瘤,看上去就像是蛇神头顶的巨眼一样。第四位是鬼母,鬼母有着匹敌于佛眼的第七种眼睛魔眼无界妖童,可以开启凤凰胆中的通道,对了,这凤凰胆就是雮尘珠。第五位是大祭师,他们最擅长驱使妖兽,尤其是白狼和鬼虫。

    掌控如此强大的力量,魔国自然也是强横的很,魔国最兴盛的时候,统治范围覆盖昆仑山周边极其广大的地域。昆仑山周边的岭地、戎地、加地的人都成了魔国的奴隶,而魔国的鬼母常常利用魔眼开启雮尘珠中的通道举行仪式。

    他们用奴隶来祭祀蛇骨。那些看见虚数空间的奴隶都会被钉上眼球的标记,血液逐渐凝固而死。

    想必你们也猜出来了,这些人看到了虚数空间,自然也就都染上了诅咒,蛇神的这种诅咒便是通过眼睛来传染的病毒,而且是一种只存在于虚数空间的病毒,只不过这般病毒其实是蛇神的手段而已,这些奴隶的血液生命其实都已经被蛇神给掠夺了。

    但是魔国人却认为这些奴隶的血液被虚数空间吸收了,吃了这种信徒的肉来世会获得神通,所以,魔国虽然强大,但也是最惨无人道的。

    世间哪有永恒是王国,魔国因雮尘珠而兴,也因雮尘珠而衰落。

    在魔国的末期,魔国的很多人都对他们的信仰产生了怀疑,这其中最主要的就是鬼母候选人,传说鬼母都是转生再世,只是并不是每一个鬼母都有魔眼,而没有魔眼就无法开启雮尘珠的虚数空间通道,为了筛选鬼母,有很多无辜的候选者被刺破双眼,成为黑蛇的食物。

    这些可怜的候选人自然是不甘于如此的,所以他们在临终前,刻下了许多裂开的眼球符号,并且发出最恶毒的诅咒,诅咒恶罗海城毁灭。

    而一代王权的没落,必然代表着另一王权的兴起,在魔国衰落之时,高原上伟大的王者已经诞生。….

    这个王者被称为宝珠大王,他忌惮魔国的强大,却又觊觎魔国的力量,所以一直暗中谋划,趁着魔国衰弱之际,他派遣勇士去恶罗海城偷盗走了雮尘珠,雮尘珠可是魔国的根本,雮尘珠的丢失让本就濒临奔溃的魔国,更是彻底陷入混乱。

    更奇怪的是,恶罗海城在一夜之间突然神秘消失,至此魔国更是一蹶不振,宝珠大王则是趁机领岭地、戎地、加地三国雄军踏入雪域斩妖除魔,一举平灭魔国。

    而在政权交替,昆仑山纷乱之际,雮尘珠流入中原。

    这时的中原正处于三皇五帝时代,雮尘珠辗转流落到了黄帝的手中。到商王武丁时期,在一座崩塌的山峰中,武丁找到了一枚玉石眼球,同时还有一件赤袍,武丁认为这只玉眼是黄帝仙化留下的,所以珍而重之的将其收起,并且铸造青铜鼎刻铭文记录。此后,雮尘珠也就被商朝王族收藏了起来。

    商朝末年,周文王得到了雮尘珠,周文王对雮尘珠十分感兴趣,却猜不透这究竟是什么东西。不过,周文王看家本事是占卜,他精通周天老卦,能窥尽天机。不过,即使是能窥探天机的周文王也是不能推测出雮尘珠的作

    用。

    不过他也不是没有所得,从占卜中,他得到了两条信息,一是雮尘珠来自昆仑山,二是象征长生不灭。周文王就把这两条信息加密刻在了龟甲之上,这龟甲不只一块儿,被后人称之为龙骨天书。

    自周文王以后,雮尘珠一直在王室流传。秦末汉初之际天下纷争,雮尘珠流不知如何传到了古滇国,到了滇国一伙信奉巫神邪术的老大手中。

    汉武帝时期,古滇国被平定。汉武帝听闻滇国有神器雮尘珠,当即就派人去索要。滇王不敢拒绝,又向持有雮尘珠的人索要,但那家伙不舍得,竟然带着雮尘珠和一班手下离开滇国,去了澜沧江自立为王,而这个自立为王的家伙,便是献王。」

    献王!

    鹧鸪哨和陈玉楼闻言都是一惊,对于普通人而言,或许都没有听过献王的名字,但是对于他们这些盗墓者来说,献王的名字可是不陌生,甚至这献王墓也在鹧鸪哨的行程之内。

    「献王无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重要!!!重要!!由于言情小说阁在百度上可能搜索不到了,所以请各位网友们把我们言情小说阁→→→→阅读记录←←←保存到浏览器收藏夹里,打开返回到自己最近阅读的小说页面,以便实时阅读小说最新精彩内容!言情小说阁承诺:所有的小说绝对最快实时更新最新章节,也可以记住我们的域名:www.xianqihaotianmi.org(鲜妻好甜蜜) 谢谢大家的支持!很重要!!!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