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十七章见朱雄英  大明公务员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十七章见朱雄英 (第2/3页)

  何夕几乎不认识朱雄英了。

    朱雄英换了一身很简单的棉布衣服,站在讲台之下,下面密密麻麻有几十个学生,窗户外面也有几十个学生趴在窗台上认真听课。

    因为这个时代建筑都是土木结构,跨度有限,当然了,那种非常大的殿宇,并不是不能修建,比如皇宫的三大殿,只是成本非常高,最高的成本都是在寻找合适的梁柱。

    而那种支撑这么大殿宇的大木,非数百年才能生长出来硬木不可。那真是砍一棵少一棵。

    而营口大学堂,自然没有那么多奢侈的材料。故而,营口大学堂的教室,一般是单独三五间的建筑,就好像乡间祠堂庙宇一般。能有几十个人就不错。

    这里里外外有百余人的场面。

    可见朱雄英在这里受欢迎程度。

    何夕也站在外面细细听。

    朱雄英虽然年不足二十,脸上的绒毛稚气尚存,但是面对下面这么多比自己年纪还大的学生,根本没有一丝紧张,颇有大将风度,挥洒自如。他身后的黑板上,写了很多名字。

    什么四民月令,齐民要术,王祯农书,农桑辑要等等。

    何夕也认出来了,这是一些农书的名字。

    而朱雄英并没有发现何夕到来了。依旧在上面侃侃而谈,说道:“本朝以来,朝廷尤其重视耕作,其中最大的创举,就是陛下强制推行种棉花。不要小看这个政策,没有这个政策,就没有辽东的繁华。你们知道辽东的冬天是何等的寒冷,如果没有棉衣与火炕,你们冬天能过去吗?这正是陛下圣明之至。”

    朱雄英说的内容,下面最有体会。

    前文说,朱雄英的学生之中,有很多比他年纪大的,其实这一句话,不完全对,应该说朱雄英的学生之中,有一半以上都比朱雄英年纪大。而且这些人都不是传统的读书人出身。

    他们是自学也好,机缘巧合之下,识得一些字。不用从句读学起,就直接被塞进了营口大学堂中了。

    都是穷苦百姓出身。

    看似潦草,其实无奈。

    辽东局面,即便加上高丽移民才两百万上下,按人口结构来算,这些人中十五岁至二十五岁的人数才多少。有能力读书的才多少?营口学堂虽然人不多,但好歹也要一两千人吧。

    否则怎么说是一所大学?

    这样来,自然放宽限制。不过将来定然不会是这个样子了。

    这些人大多都是穷苦出身,知道辽东的寒冬是什么样子的。深有体会。

    “而今朝廷更是爱惜百姓,横渡万里海波,为天下百姓求取良种。”随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重要!!!重要!!由于言情小说阁在百度上可能搜索不到了,所以请各位网友们把我们言情小说阁→→→→阅读记录←←←保存到浏览器收藏夹里,打开返回到自己最近阅读的小说页面,以便实时阅读小说最新精彩内容!言情小说阁承诺:所有的小说绝对最快实时更新最新章节,也可以记住我们的域名:www.xianqihaotianmi.org(鲜妻好甜蜜) 谢谢大家的支持!很重要!!!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