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四百六十章 重商主义的萌芽之地  我在现代留过学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四百六十章 重商主义的萌芽之地 (第2/3页)

太多。

    不如统统种甘蔗算了。

    种甘蔗多划算啊!

    赚的可比种稻米多多了。

    “那,他们吃什么?”

    高遵惠至今依然记得,自己得知这个计划时的反应。

    然后,他就看到了吕嘉问像看傻子一样看他。

    “当然是吃米饭啊!”

    “不种稻米,哪来的米饭?”

    “交趾郡王会给的。”

    “啊?”

    于是,没几天高遵惠就得知了章惇给交趾人开出的和议条款。

    岁贡稻米百万石,另以市价出售一百万石。

    这个消息就像冲击波一样,让高遵惠整个人都风中凌乱了。

    然后他就又从吕嘉问那边知道了,官家对交趾人岁贡的稻米的用途。

    经过吕嘉问的调查——江北各州,稻米价格,每季都不同,但基本维持在大约三十钱一斗左右的水平。

    这是因为交趾本来就缺钱,铜钱的价格比大宋还要高。

    同样因为缺钱,所以大部分交易都是以物易物的方式进行。

    比如说一头水牛换多少米,一块布换多少盐巴这样。

    所以,吕嘉问将在交趾人的稻米送来后,在右江经略安抚使司所辖的羁縻州之中,公布官家的推恩宣抚之策。

    以诸土官明知大义,忠君爱国为理由,将所贡稻米,以市价的七成到一半,直接就地销售。

    一方面回收他们手里的铜钱。

    另外一方面,让他们失去种稻米的动力。

    按照吕嘉问介绍的官家部署来看。

    一旦,土官们种的甘蔗,卖上钱了,他们就会发现,种甘蔗的利润是稻米的两倍以上。

    这样一来,他们只需要种甘蔗,就可以获得超过种植水稻两倍以上的收益。

    而甘蔗比水稻好伺候多了。

    可以用更少的人,种更多的地,赚更多的钱。

    如此,三五年后,诸州将不再种植水稻。

    他们只要种好甘蔗,就可以直接拿钱,在右江经略安抚使司衙门的官仓买到便宜的稻米。

    如此,一套组合拳打下来。

    土官们的命脉,就完全系于大宋之手。

    他们羁縻也好,圈地自萌也罢。

    都将完全成为大宋的形状。

    而且,他们赚了钱,肯定得买大宋的商品。

    富裕起来的土官,肯定得学学汴京的享受方式。

    园林要不要来一套?

    蜀锦是不是得买一点?

    附庸风雅的文房器具,是不是得来一些?

    官家更有大恩典在等着他们——每岁自诸州,选忠臣之子,守土良臣之后五十人入汴京武学、太学就读。

    而汴京那地方,什么消费水平?

    就算是他高遵惠,在汴京城也不敢说,自己的钱就够花了。

    光顾一次李师师,就是好几百贯!

    哪怕只是随便浅看一回女相扑,也得三五贯!

    更不要说,汴京那突破天际的房价了。

    反正,高遵惠知道这里面的弯弯绕后,整个人都傻了。

    对那位官家的钦佩之情,更是源源不断,从心中涌现而出。

    这些措施,若全部落实下去。

    高遵惠感觉,不仅仅从此江北诸州,再也离不开大宋。

    他和他的蔗糖大业,也将稳如泰山。

    所有土官,都会乖乖给他种甘蔗。

    日进斗金,不在话下。

    他高遵惠搞不好,还将成为大宋有史以来最富裕的外戚。

    可新的问题,随之出现了。

    他去那里找人给他盯着榨糖作坊?又怎么把蔗糖从这交趾江北之地,运去扬州、杭州、汴京等地售卖呢?

    于是,高遵惠就依照旨意拆开了第三个锦囊。

    在这个锦囊中,他找到了解决第一个问题的办法。

    以所获交趾罪官、罪将之罪妇、罪婢,典与南下青壮。

    与之签契书,以三年为约。

    三年之后,若无过错,则罪妇、罪婢,归青壮所有。

    高遵惠记得,自己看完锦囊内的内容时,整个人都兴奋了起来。

    这简直是闻所未闻的办法。

    那些罪妇、罪婢,本来就有些发愁怎么发卖。

    毕竟,江北之地,本就贫瘠。

    买的起的人很少。

    大宋将官们倒是买的起——可他们并看不上那些人——长得好看的,自然不可能落到发卖的境地,早就被人瓜分掉了。

    剩下的,都是姿色寻常之辈。

    这等人,将官们哪里会要?

    而禁军又等着发卖了这些人,拿去发赏。

    此时,官家的锦囊,就起到了奇妙的作用。

    统统作价五十贯,典与南下之青壮。

    便是愿典两个、三个的都可以答应,只要他们肯签契书,给他高遵惠卖命。

    而钱则记在他高遵惠的账上,由官家出邵州岑水场的铜钱发放,待到明年,蔗糖产出后,以蔗糖抵充。

    禁军们开开心心,觉得赚大了!

    他高遵惠也开开心心,认为自己真是深受皇恩眷顾,简在帝心。

    官家竟连他本钱少,也没有多少可用之人都替他想到了!

    早早的就做好了安排!

    南下的青壮们更开心。

    只要签个契书,每个月抽出几天时间,帮忙看护榨糖所,运输蔗糖到指点地点,就可以白得一个浑家。

    同时,他们也将在本地扎根,开枝散叶,一两代人就会形成一个个家族。

    因为他们是南下的中原青壮,他们必然心向朝廷。

    从而对当地土官,形成制约、牵制。

    那么,谁输了呢?

    高遵惠一度想不清楚这个问题。

    所有人都在赢赢赢,怎就没有输家?

    他找了好久才终于找到了输家。

    那些被灭门、被连根拔起的交趾文官、士人、贵族。

    这本是常理。

    自古战败者的妻女、奴婢、部曲、财产,皆为胜利者所有。

    但是,能像当今官家这般,将这种事情,变成了所有人都开心的事情的本领,还真没有人。

    与官家比,陶朱公都只能算是个商道新手。

    于是,现在就剩下最后一个问题了。

    怎么运回去?

    高遵惠深深吸了一口气后,将手里的锦囊拆开。

    里面是一张元书纸,纸上官家的御笔笔迹,若隐若现。

    他轻轻拿出来,放在手上,像个看到了孔子亲笔笔迹的文人一样,虔诚而狂热的看着上面的文字。

    上面的内容很简短。

    可于江北沿海之地,择一深水之弯,以为良港。

    高遵惠咽了咽口水。

    他想了起来。

    蔡确,在今年正月出判福建,为福建路观察使、判泉州、兼提举泉州市舶司。

    陈睦出知明州,兼提举明州市舶司。

    “原来,官家早就落子在此了!”

    “庙算之精,鬼神莫测啊!”高遵惠真的是被惊到了。

    作为全程参与了这次战事的走马承受公事。

    高遵惠知道宋军是如何在短时间内,摧枯拉朽的赢下战争的。

    除了御龙第一将的战力强大之外,就是庙算占了先机。

    章惇一招封官许愿,顷刻间让交趾五州倒戈,围困两州。

    而十年前,郭逵南征仅仅是为了打通前往富良江的道路,就花费了数月。

    这让南征大军,在一路横推之后,遭遇了暴雨,无数将士染上疫病。

    郭逵不得不在胜利中与交趾议和。

    而这一次,大宋南征,什么疫病、瘴疠不是没有。

    但感染的人很少。

    不过百来人,而且都得到了及时救治,病死者才七八个。

    剩下的兵士,都是活蹦乱跳,没有半点水土不服的迹象。

    那两百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重要!!!重要!!由于言情小说阁在百度上可能搜索不到了,所以请各位网友们把我们言情小说阁→→→→阅读记录←←←保存到浏览器收藏夹里,打开返回到自己最近阅读的小说页面,以便实时阅读小说最新精彩内容!言情小说阁承诺:所有的小说绝对最快实时更新最新章节,也可以记住我们的域名:www.xianqihaotianmi.org(鲜妻好甜蜜) 谢谢大家的支持!很重要!!!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