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两百八十八章 苏轼在登州  我在现代留过学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最新网址:m.xianqihaotianmi.org
    第两百八十八章 苏轼在登州 (第1/3页)

    司马康的小报,在第二天一早便正式刊行。

    不过,首刊量很少,不到三千份,基本都是送到了汴京城的官衙和有司手中。

    赵煦很快也拿到了这份司马康主持的《汴京义报》。

    “不错!”赵煦看完后,将手中的《汴京义报》放下来,问道:“士大夫们会很喜欢吧?!”

    “听说是这样的……”石得一在旁边介绍着:“据说,有不少文人、官员,看了此报后,都命人将自己的诗作送去了司马康处,连润笔费也不要,只求能刊载……”

    赵煦听着笑了起来。

    我大宋的士大夫们,不要看一个个清高的不得了。

    可是,若叫他们写文章或者帮着题写墓志铭啊、行状啊什么的。

    假如不是挚爱亲朋,那么就要收一笔很高的润笔费。

    甚至在过去,熙宁之前。

    学士院的翰林学士以及中书的中书舍人,写大拜除制词/除授文字,按照惯例,无论是被拜授的宰执、大将还是一般文武大臣,也都是要给润笔费的。

    一般,翰林学士的制词是要两百贯润笔,而中书舍人的文字,也是五十贯到百贯不等。

    熙宁变法,才明文禁止了翰林学士/中书舍人的润笔惯例。

    从这里,你就可以知道,在过去,宰执大臣给翰林学士,一般大臣给中书舍人交润笔钱,都不是什么潜规则而是公开的规则。

    所以,在大宋文人的文字,都是有价的。

    地位越高,文字越贵。

    现在,这么多人愿意给司马康的汴京义报供稿,看上去起码短时间内,这汴京义报的热度不会低。

    最起码在士林之中的影响力会越来越大。

    童贯的汴京新报,要面临挑战了。

    赵煦在这个事情上,很清醒。

    士大夫文人们,或许无法清醒的意识到汴京新报对他们控制的舆论的威胁。

    可他们的本能,却会让他们主动团结起来。

    从而对汴京新报进行排挤,最后将汴京新报赶出他们的圈子!

    类似的事情,赵煦在现代见过了太多太多。

    在那个互联网发达的时代,传统的文人们,尚且会自己圈一个圈子,自吹自擂。

    更不要说是在大宋,这个文人占据绝对统治地位的时代了。

    “童贯那边,准备的如何了?”赵煦问道。

    石得一答道:“大家的指挥,童内侍自然不敢怠慢,已经聘请了,各大瓦子之中,最擅长说三国的说书人……”

    “善!”赵煦点点头:“告诉童贯,马上开始,以三国志为基础,结合民间传说、瓦子说书人的说法,以三国故事为背景,写一部长篇的、可以在汴京新报连载刊登的!”

    ,古已有之。

    正如班固所言: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

    西汉既有长篇《虞初周说》,九百余篇流传,可惜如今已经亡昳。

    但这个流派的生命力极其旺盛。

    历朝历代都有代表作。

    魏晋南北朝有《搜神记》,隋唐有《酉阳杂俎》,大宋也有《太平广记》。

    都是经久不衰,广为流传的故事、传说。

    “三国?”石得一不太明白。

    赵煦解释道:“就是用历史的办法来讲故事……以演义、传奇为主,述忠恕仁义!”

    “所以……”赵煦看着石得一道:“此故事,当遵刘为主!”

    遵刘在大宋民间,已经形成了风潮。

    那瓦子里的说书人讲三国,也早已经清一色尊刘了。

    每每讲到关羽战败,昭烈帝托孤,诸葛亮壮志难酬。

    说书人都会情绪激动,而听众也跟着被感染。

    只是,这些故事都是类似现代的段子一样。

    每个说书人都有自己擅长的段子,也基本只将其中一段。

    自然,石得一对此很清楚,他听完就低下头去:“臣明白了!”

    “我给这三国,题一首词吧!”

    赵煦说着,就提笔蘸墨,开始在纸上写起来。

    石得一站在旁边,看着这位大家提笔挥毫。

    “滚滚长江东逝水……”

    仅仅是这一句话,英雄气概,就已经扑面而来。

    这让石得一诧异不已。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xianqihaotianmi.org


重要!!!重要!!由于言情小说阁在百度上可能搜索不到了,所以请各位网友们把我们言情小说阁→→→→阅读记录←←←保存到浏览器收藏夹里,打开返回到自己最近阅读的小说页面,以便实时阅读小说最新精彩内容!言情小说阁承诺:所有的小说绝对最快实时更新最新章节,也可以记住我们的域名:www.xianqihaotianmi.org(鲜妻好甜蜜) 谢谢大家的支持!很重要!!!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