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1162公忠报国  隆万盛世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最新网址:m.xianqihaotianmi.org
    1162公忠报国 (第1/3页)

    「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

    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军棘门;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

    上自劳军。

    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

    大明京城文华殿上,魏广德和万历小皇帝相向而坐,小皇帝面前翻开这书本,魏广德正在按照张居正编撰的《帝鉴图说》讲今日的课程。

    而现在正在说的这段,就是汉文帝劳军细柳营。

    张居正毕竟是军籍,所以并不会入其他文官那样,把军事看做是粗鄙武夫才做的事儿,所以一些古达军事典故也编入书中,用来教导万历小皇帝。

    应该承认,万历三大征的胜利,和张居正对他的教育是分不开的,那就是一旦确认战事不可避免,那就要竭尽全力去取得胜利,哪怕投入再大。

    只要获得胜利,一切问题都可迎刃而解。

    「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天子为动,改容式车。

    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

    成礼而去。」

    魏广德还在那里抑扬顿挫背诵着《史记》中的这一段,而朱翊钧面前的书上,也正是摘录的这部份。

    讲书,肯定要先把书完整的读一遍,毕竟古代学习讲究的是「识文」和「断字」,没有老师讲,怎么断学生还真不好判断。

    毕竟这年头,大明还也没有标点符号。

    后世国人熟悉的标点符号,起源于西方,1919年,胡适等人提出了《请颁行新式标点符号议案》,并在国语统一筹备会第一次大会上决议通过。

    1920年2月2日,北洋政府教育部正式颁行新式标点符号,这标志着中国第一套法定的新式标点符号的诞生。

    此后,新式标点符号逐渐在中国得到广泛应用,成为现代汉语书写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但是,因此就以为中国古代没有标点符号,其实也是错误的,而且发展其实也绝对不晚,而且也不慢。

    当然,这样的发展进程在清朝后并没有继续进行下去,因为在清朝的中后期,国内就已经接触到西方的标点符号,一些学者认为非常有用并引入,还对古籍详加注释。

    而胡适等人的提议,不过是将其正式化,成为官方文书的一部分。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但在古代书面文字材料中是没有标点符号的。

    由于没有标点符号,对同一段文字便有不同的理解,甚至会出现相反的结果,由于语言表达的需要,就逐步的产生了一些特殊的标记,此可理解为标点符号的前身。

    汉朝的时候,就有人采用「离经」的方法,把文字之间断开。

    离经,即在两句之间隔开一两字来写,或者用竖线、短横线等标示句子的完结,但是使用上并不普遍。

    西汉戴圣编纂的《礼记》说「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立经辨志」,而郑玄注曰:「离经,断句绝也」。

    当时人们读书,常在句旁划「し」,作为一种助读标记符号,这便是标点符号的萌芽。

    东汉时,句读的符号有「↓」和「、」两种。

    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解释「↓」为「钩识也,居月切」,「、」则为「有所绝止,而识之也,主庾切」。

    就是说,凡是文末可以停止的地方,就用「↓」来标记,文中有可以句读的地方,就用「、」来标示,大略相当于今天的句号和逗号。

    如果考虑到已经有了离经,其实「、」已经可以看做和现代书写非常近似了。

    到了宋朝,钩号变成了圆圈,标形如「」,有大中小之分,人们采用圈点来标读文字。

    其实「」这个标记,在宋元明清的古籍中已经比较常见,甚至每章都能见到,只不过后世人大多不懂起含义。

    朱熹在着《四书章句集注》时就是每章之前用大的「」,每句之后用「。」。

    这称为句读,即在一句末完需停出打上个「、」,其作用类似现在的逗号,在全句意思已完之处画一个「。」,作用同现在的句号。

    这一时期还出现了段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xianqihaotianmi.org


重要!!!重要!!由于言情小说阁在百度上可能搜索不到了,所以请各位网友们把我们言情小说阁→→→→阅读记录←←←保存到浏览器收藏夹里,打开返回到自己最近阅读的小说页面,以便实时阅读小说最新精彩内容!言情小说阁承诺:所有的小说绝对最快实时更新最新章节,也可以记住我们的域名:www.xianqihaotianmi.org(鲜妻好甜蜜) 谢谢大家的支持!很重要!!!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