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六四八章孝庄死了  我在明末有套房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六四八章孝庄死了 (第2/3页)

地区,让王府的粮食销售量直线下跌,收入严重缩水。

    全旭最坑人的地方就是,到目前,仅仅依靠辽东、台湾、吕宋和琼州府,全旭就有了足够差不多养活六七千万人口的能力。

    而且这些地区,除了辽东以外,像台湾、吕宋、琼州府几乎没有受到小冰河天灾的影响,特别是全旭与黎、苗、壮等族的部落合作,共同开发红河平原。

    南下军团的人马,一直在增加,即使在战斗中受到了损失,他们也在湖广、云贵疯狂派出过去,他们采取非常血腥的留地不留人政策。

    所过之处,就是制造了一片又一片的无人区。

    红河平原很快就变成了粮仓,反而增加了全旭的粮食生产能力,可以说,现在的大明,全旭可以直接规定粮食的价格。

    而粮食收入一直是地主和士绅的主要财源之一,现在这一块的收入缩水了,对他们的打击就可想而知。

    更可怕的是,这仅仅是个开始,全旭的扩张的势头还远远没有达到极限,想在粮食买卖上跟全旭竞争,那纯粹就是脑子进水了。

    别看全旭在工业科技上方面投入了大量的钱财和精力,事实上对于农业方面,全旭也没有减少投入。

    辽东农业大学现在拥有三千多名师生,每年获得的拨款就多达五百万两银子,相当于每个人一千六百多两银子。

    这个资助不能说低了,事实上农业研究所成功生产出了来磷肥,五六种可以抑制病虫害的农药,改良了十几种农作物的种子,已经开始研制培育抗干旱的麦种,改良棉种,取得了可喜的进展。

    只不过,农业大学的学生相对较少,为了刺激农业发明,鼓励农业学的发明,全旭在辽东农业大学设立了神农奖。

    可以说,神农奖是每三年评选一次,第一届神农奖,授予了福建人陈振龙,他在菲律宾经商时发现红薯耐旱、高产、适应性强,生熟皆可食,就断定是一代良种,对国人有益,便偷偷弄到种子,躲过南洋各国的边关,引到中国种植。

    只是当时的人们对红薯认识不足,并不爱吃。有一年,福建大旱,农民颗粒无收,陈振龙觉得时机到了,他上书当时福建巡抚金学曾,说红薯(当时称之为番薯)可以救荒。金学曾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推广种植红薯,没想到当年大获丰收,福建再无饥荒之忧。

    只不过,在明朝的时候,红薯推广一直并不顺利,而且陈世龙也死去了十几年,代替陈世龙接受神农奖的人是陈世龙的孙子陈世元,奖金是三万两银子,以及一樽用九二五银铸造的神农氏像。

    这樽神农氏像重达一百八十六公斤,相当于五千多两银子。

    全旭希望用这种办法,可以提高农家的地位和人们对农业学的重视。

    可以说,除了全旭之外,并没有人重视农业,当然,明朝是读书人出版了很多农学书籍,包括李之藻、徐光启等人,只不过,他们只是理论研究,却没有进行推广。

    “那可怎么办?还请侯爷教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重要!!!重要!!由于言情小说阁在百度上可能搜索不到了,所以请各位网友们把我们言情小说阁→→→→阅读记录←←←保存到浏览器收藏夹里,打开返回到自己最近阅读的小说页面,以便实时阅读小说最新精彩内容!言情小说阁承诺:所有的小说绝对最快实时更新最新章节,也可以记住我们的域名:www.xianqihaotianmi.org(鲜妻好甜蜜) 谢谢大家的支持!很重要!!!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