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四百二十五章 三老制和孝悌制  捡到一只始皇帝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四百二十五章 三老制和孝悌制 (第2/3页)

灭亡了三晋,吃的有点多了,就容易引起消化不良。

    官吏短缺,市场崩溃,盗贼四起,可这些对秦国而言,也绝对不是大事,官吏短缺可以通过各地的学室来慢慢的培养,秦国目前在三晋地区设立学室,并且开始推广律法,要求地方百姓们学习法律,只要能学会法律,就能参与考核,通过后成为秦国的官吏..而官吏只要到位,货币市场,盗贼游侠,都是可以解决的。

    秦国所需要的只是时间而已,秦王并不担心,可他还是下定决心要更好的消化这些地区。

    秦王派往各地的太守,基本都可以算的上是能臣了,秦王又让李斯来亲自负责指导这些太守们来更好的完成工作。最先就是登记户口,衡量土地,各地的官吏们开始了人口普查,土地测量,这些事情花费了近一年的时间,随后才是重新分发土地,督促百姓们劳作,开垦之类的工作。

    这一年,秦王赏赐了南郡太守辛梧,并且要求各地的官吏们行仁义之风,善待治下百姓,推广道德教化...秦国的群臣还是第一次听说这些,仁义道德,这是很好的东西,可是秦国官吏的眼里大多数时候都是冷冰冰的律法,道德教化之类都是儒家挂在嘴边的,他们向来不以为然。

    面对秦王的命令,他们还是无奈的执行。

    辛梧的上书被分发到各地的官吏手里,这上书就是告诉官吏们该如何“仁义治政”的,归根结底,其实就是如何在民间推广道德,优先收取有道德的人进入学室,给那些敬业的人,乡野里有名望的人,对孝顺父母的人,给与物质上的奖赏。

    其实赵括一直都在思索为什么汉朝与秦朝的区别,两者的优劣,在成蟜说出地方的问题后,赵括再次动笔,这一次,他写了很久很久,赵括所写的文章,是关于秦国最大问题的,关于汉朝为什么能继承秦国的制度而不早亡,是有着很多说法的,可是亲自生活在这个时代的赵括,却发现了一些蛛丝马迹。

    秦国过量的发挥政府作用,将乡里父老等乡贤的活动空间极限压制,这导致百姓们对秦离心离德,秦的政府体系里不包括百姓,治理与百姓是断裂的,赵括认为,秦国对基层的控制是不足的,这样的说法看起来很荒谬,因为秦国的基层制度的完整是有些离谱的,他什么都想管一管,什么都要限制。

    可是秦国的这种基层制度,对基层的掌控力却只是在人身方面,而在思想方面却是空缺的。秦国惩罚犯罪的百姓,要求他们如何如何生活,却唯独不肯告诉他们为什么要这样生活,为什么不能犯下这样的罪。赵括想要将将百姓融入基层体制内,他想到了一个官职,也就是所谓的三老。

    乡三老是刘邦时期所完善的,三老并非是官吏,他们是百姓,可以说是百姓的意愿代表,他们负责教化,劝导乡里,助成风化,三老的主要职责为教化乡民为善,从思想上控制百姓,也算是一种民间自治,因为他们还得协助赈灾之类的,可是这种自治会削弱官府的掌控力吗?

    不,这不会,因为三老是地方上有德行的人,任免三老的权力在官府手里,也就是说,官府可以通过任免权来达到控制民间风气,教化向善的目的。赵括急着做这些,就是为了让地方百姓能拥有一个共同的道德观念,这对秦国有着巨大的好处,可以增加王朝的向心力,而国家的稳定,也会让百姓受益。

    同时,这样的制度能改变那些不良的风俗,能让百姓们知道是非,能增加华夏文化圈的凝聚力,以此来形成一个统一民族观念。

    这些东西是非常重要的,秦国在后来总是挨骂,主要就是他并非是仁义之国,汉朝至少在名义上,是一个仁义之邦,整个国家的氛围都是“重德”,从君王到百姓都是如此。秦国并不在意这些,只是用法律的框条来束缚住百姓而已。赵括用了一段时间,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重要!!!重要!!由于言情小说阁在百度上可能搜索不到了,所以请各位网友们把我们言情小说阁→→→→阅读记录←←←保存到浏览器收藏夹里,打开返回到自己最近阅读的小说页面,以便实时阅读小说最新精彩内容!言情小说阁承诺:所有的小说绝对最快实时更新最新章节,也可以记住我们的域名:www.xianqihaotianmi.org(鲜妻好甜蜜) 谢谢大家的支持!很重要!!!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