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九十八章 目标  我的大明新帝国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最新网址:m.xianqihaotianmi.org
    第九十八章 目标 (第1/3页)

    在二十一世纪,一个普通人一天接收的信息,就相当于这个时代老百姓一年接收的信息还要多。

    应天府,宁波这样的窗口城市还好一点,在许多乡村,老百姓们日出而劳,日落而休的生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他们的活动范围就局限在一个县里面,没有官府的文书,想要出门都出不去。

    这还是男人,如果是女人们,她们从出生到死亡,很少会出方圆五十里。

    正是这种落后的生态环境,养育了一代又一代普通的老百姓,组成了华夏这个古老的国家。

    他们单纯,他们勤劳,他们朴实,甚至卑微到怯懦。

    即便是这个时代的统治阶层,生活也丰富不到哪里去,接收到的信息,也都是在整个单纯的生态环境中。

    所以这个时代,一篇好的文章就能让人名垂千古,一首好诗就能源远流长。

    朱瞻基的这一篇《少年中国说》在随后的几天,以一种超越这个时代的速度流传了出去。

    朝廷的邸报一字不改地在头版头条刊登了这篇文章,迅速地一级一级传下去。

    与此同时,邸报上面也刊登了朱瞻基的其他讲话。

    除了朱瞻基的讲话,从吏部尚书蹇义,户部尚书夏元吉,礼部尚书吕震等人都针对朱瞻基的演讲进行了点评。

    这种点评当然不是批判性的,任何时候,统治者的讲话,只会被推崇。

    但是,他们的点评,也就代表了他们的态度。

    蹇义的点评还比较保守,他只是高度评价了朱瞻基《少年中国说》的立意,认为太孙殿下将年轻人的教育放在最重要的位置,是大明之幸。

    但是,对朱瞻基想要进行的教育改革,官员选拔改革,持保守态度。

    这不是他想反对朱瞻基的改革,只是身为百官之首,身为国家选拔官员最重要的吏部,他不能激进。

    如果连他这个吏部尚书都激进了起来,官员选拔这件影响到大明稳定的政策,就容易失控。

    步子太大,容易扯到蛋啊!

    所以他身为吏部尚书,只能稳住局面,牢牢把控住上到皇上,下到百官的衔接平衡。

    而户部尚书夏元吉就激进的多了,除了将《少年中国说》大大地夸奖了一番,更认真分析了朱瞻基教育改革和官员选拔改革的积极意义。

    他认为官员的专业化,将会是推动大明发展的重要一步,让那些尸禄素飡的无能官员再无立足之地。

    他是户部尚书,也是朝廷里面最忙碌的堂官,而且户部是务实的部门,遇到那些只会务虚的官员经常误事,他是最反感的。

    相反,礼部尚书吕震这个人虽然是个心胸狭窄的能干之辈,但是他坐的位置就不允许他随意开口。

    他个人赞同改革,但是他却不能直接支持朱瞻基,反而要给改革泼冷水。

    他在点评中表示了对改革的期盼,但是同时希望不要操之过急。

    因为大明的教育系统,官员选拔机制,都事关重大,不能贸然改革,只能循序渐进,看一步走一步。

    如今兵部是黄福在主持,他是铁杆的太孙党,当然是积极回应了朱瞻基的讲话。

    他认为用文臣主持兵部不能变,但是所有的文臣,都应该下放到军队去锻炼几年,了解了下层的运作,然后再到兵部任职才合理。

    而且,他立刻做出决定,将兵部五品以下的官员,轮流分派全国各地的军队去锻炼三年。

    刑部的顾佐将更多的笔墨放在了赞扬朱瞻基的《少年中国说》上面来,他不遗余力地鼓吹朱瞻基的这篇文章写的大气磅礴,立意深刻,将会成为指导大明发展的明灯。

    对于官员改革,他只是寥寥几句,认为官员专业化的培训和选拔,能极大的加快官员的工作效率,刑部将会全力支持殿下的改革之想。

    还有工部,他们一直是朱瞻基最亲信的部门,因为朱瞻基的扶持,他们的名分虽然依旧在六部之末,但是他们的规模已经是六部之首。

    如今的朝廷,除了军队和內监,工部已经是第三大部门。

    他们对官员专业化是最支持的,因为一个不懂技术的官员如果到了工部,恐怕没有一点贡献,只会拖累本职工作。

    大理寺,都察院,通政司等部门的主官,也都在邸报上面进行了发言,虽然对教育改革有些疑虑,但是他们都是大力支持官员专业化的。

    像吴中这个建筑专家被任命为刑部尚书,十个月的时间,连一个死刑都没有判。说好听点是心善,说难听点是糊涂。

    把一个外行人放在一个不合适的位置,对朝廷的影响,比一个贪官还要严重。

    任何人都能看出官员专业化的好处,但是以前为什么没有人做?一个是成本问题,还有一个就是百官学的都只有儒学。

    学的都是一样的知识,然后当官就是根据以前的经验来照章办事,所以根本不在乎这个官员懂不懂。

    因为真正的事情都不是官员在做,而是小吏在做。

    大明的官员没有专业化,但是小吏都是父子相传,专业的不能再专业了。

    朱瞻基想要官员专业化,就必须进行教育改革。而教育是百年大计,即便从现在开始,二十年内能普及,推广开这项政策,难度也很大。

    所以这一批官员都看的很清楚,这件事对他们的影响不会很大,因为到了那个时候,他们恐怕都已经告老还乡了。

    这也是没有官员直接反对的主要原因,要是直接触及他们的权益和利益,哪怕朱瞻基是监国太孙,也会又无数的官员来反对这项政策。

    就在朱瞻基的《少年中国说》在大明掀起一阵沸腾的时候,全国数十万学子都被这篇文章激发的豪情百丈。

    然后,整个大明很快就被各地的揭榜给吸引了注意力。

    从洪武年间到永乐年间,因为国泰民安,学子的数量增加了十倍有余。

    洪武元年,全国参加会试的学子只有两千人,这些人几乎每个人都被授官。

    到了永乐二年,参加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xianqihaotianmi.org


重要!!!重要!!由于言情小说阁在百度上可能搜索不到了,所以请各位网友们把我们言情小说阁→→→→阅读记录←←←保存到浏览器收藏夹里,打开返回到自己最近阅读的小说页面,以便实时阅读小说最新精彩内容!言情小说阁承诺:所有的小说绝对最快实时更新最新章节,也可以记住我们的域名:www.xianqihaotianmi.org(鲜妻好甜蜜) 谢谢大家的支持!很重要!!!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