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百八十七章:朱元璋摊牌:老四,愿不愿回来!  大明:我,朱棣,开局扬言夺嫡!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最新网址:m.xianqihaotianmi.org
    第三百八十七章:朱元璋摊牌:老四,愿不愿回来! (第1/3页)

    马车内,所有人都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

    一排排,直径四五米的圆形水泥盖子,仿佛深埋在地下的列兵,排列坐落在燕京郊区的平原。

    每一个圆形水泥盖子上,都连接着一根手臂粗细,刷了黑漆的铁管。

    无数根铁管,整齐有序,最终汇聚到一根,足有一人大腿粗细的粗壮黑色铁管内。

    在这片显露着工业峥嵘的巨大阔地建筑四周,种植着一排排香樟树。

    没有闻到想象中,令人恶臭的屎尿味。

    倒是香樟树,提神醒脑,驱虫、除臭的独特味道,短短片刻,顺着车窗玻璃的缝隙弥漫进来。

    身穿蓝色工装的工人,正在其间忙碌着。

    每一个工人,嘴上还带着一层口罩。

    这种被称之为口罩的东西,在场的众人,都已经知道了。

    燕藩军中救护队,就经常佩戴。

    朝廷整编军队时,在全面引进燕藩军救护队制度的时候,也引进了口罩。

    这种口罩是用两层棉布中间,夹数层纺纱制成的。

    “燕藩不光百姓穿帆布制作的衣服,瞧瞧,就连这群玩屎尿的卑贱群体,穿的也是帆布制作的衣服,而咱们大明那些无知女人,竟然把帆布当成了高级布料……

    吕本看着远处忙碌的工人,冷嘲。

    胡惟庸唇角狠狠抽抽。

    燕藩的帆布,的确被一群,偷偷学习燕藩新式穿着的金陵城贵妇,炒成高级布料了。

    价格十分昂贵。

    其实,朱四郎都说了,这种布料因为使用了廉价的麻,棉麻混纺,成本其实十分便宜。

    比最早出现在福建的丝绵混纺更加便宜。

    制作工艺,想来也不难。

    不过,金陵的贵妇,对于推动大明自产帆布没有兴趣。

    在他们这些权贵眼中,若是大明自产廉价的帆布,那些泥腿子百姓,穿的和他们一样,还怎么彰显身份地位。

    而且,他可以肯定,即便大明能自产。

    恐怕,大明的贵妇们,也依旧会追捧燕藩帆布。

    甭管愿不愿意承认。

    随着新式马车、钟表、自行车、手摇缝纫机……

    这些东西传入大明,凡是贴上燕藩标签的东西,即便大明拥有,仿佛都比大明的更高贵。

    就好像燕藩土桥村援建太孙妃的那个自行车厂。

    据他所知。

    即便这个自行车厂,很快就能产出大明自产自行车。

    但类似他们这种家庭的孩子,都更想买一辆,价格更贵的燕藩自行车。

    其实,这也是他们害怕的地方。

    燕藩这股妖风邪气,正在不受控制的影响着大明每个人的心理!

    最终,若是有一天,当大明的所有人,认为燕藩所有的东西,都是更好,更优秀的。

    他们这群人,还怎么对付朱四郎?

    ……

    朱元璋好一会儿才回神,“走,带爹去看看。”

    话中,推开车门走了下去。

    朱元璋一动,被眼前,工业所展示的单调、秩序、宏大峥嵘所震惊的众人,纷纷跟着下车。

    朱棣带着众人往前走。

    来到第一排,十个直径五米的圆形水泥盖子前时,众人才发现,巨大的盖子上,还有一个小盖子。

    朱棣指着介绍道:“父皇,这就是沼气池,城内的各种生活污水,以及人、牲畜粪便,会通过城内的厕所、粪便收集区,通过水流冲刷到这里。”

    燕京有七十万人口。

    所产生的生活垃圾,需要一千个这样,直径五米,深八米的圆形沼气池,循环处理。

    “沼气是沤制肥料产生的一种气体,这里的工人,日常工作就是将收集的稻草秸秆,利用畜力闸刀铡碎后,将生活污秽物,根据循环规律,排入沼气池中,几乎十几天就能产生沼气……”

    ……

    朱棣边将变往前走。

    朱元璋一边认真听着,一边数着目视能够看到的工人。

    光他看到的,就至少有一千多人!

    “利润如何?”某刻,朱元璋询问。

    朱棣看了眼跟在身边的雄英和采绿,“这座沼气厂,是两年前建造的,沼气工厂建设投入、铺设输气管道,安装路灯……总之,整个燕京的照明系统投入,都由沼气工厂来负责。”

    “我们燕藩政权占股百分之三十,工人及沼气工厂工会持股百分之七十。”

    “当时建设这个工程,投入花了二十万两银子。”

    当时,恰好处于迁民、以及转运蒙古俘虏的高峰期。

    他们一时间,无法安排,短时间,抵达的庞大人口。

    倒不是没有土地。

    是当时,移民村的建设,远远落后于迁民的速度。

    总不能,把这些迁徙来燕京的百姓,全都不管不顾,划拉一片地方,扔下,让百姓自己开荒、建房子吧?

    这是不负责任的。

    无论是蒙古俘虏,还是从中原迁徙来的百姓。

    人生地不熟,且没有学会社会化带来的秩序和纪律。

    在吕宋这种,极容易得疟疾的地方,不管不顾,必然造成大量的死亡。

    所以,只能把迁民进行半军事化管理。

    用以工代赈的方式。

    一边组织派遣一部分壮劳力,去垦荒,建设完善的移民村。

    剩下的人口,就用来建设燕京的基础工程。

    道路、工业区、沼气工厂等等。

    在建设过程中,也锻炼出一批产业工人,很多原本想要种地的百姓,也决定留在燕京当工人。

    同时,当这些迁民,排队分流安排时,每家每户都在以工代赈期间,挣到了一笔钱。

    这笔钱,也让这些迁徙到吕宋时,几乎一穷二白的百姓,有了重新开始的本钱。

    这笔钱,最终又转化为,购买农具、牲口、锅碗瓢盆厨具的开支。

    促进了燕藩的工业商贸。

    当然,在建设燕京的那几年。

    赤字率也很高。

    几乎年年都得和沈至这些工厂主、商人进行数额庞大的拆借。

    财部下面的经济研究司。

    由此还提出了一个论述:一定有效(用于基础民生建设、非享受挥霍的)赤字率,有助于经济发展。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xianqihaotianmi.org


重要!!!重要!!由于言情小说阁在百度上可能搜索不到了,所以请各位网友们把我们言情小说阁→→→→阅读记录←←←保存到浏览器收藏夹里,打开返回到自己最近阅读的小说页面,以便实时阅读小说最新精彩内容!言情小说阁承诺:所有的小说绝对最快实时更新最新章节,也可以记住我们的域名:www.xianqihaotianmi.org(鲜妻好甜蜜) 谢谢大家的支持!很重要!!!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