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59章 常风天秀,秀麻了(万字大章)  我在锦衣卫负责抄家的日子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最新网址:m.xianqihaotianmi.org
    第259章 常风天秀,秀麻了(万字大章) (第1/3页)

    刘健、李东阳、谢迁来到了乾清宫大殿。

    三君子看到正德帝满脸怒气,常风、陈清和一个他们不知姓甚名谁的七品官跪倒在地(徐忱)。他们还以为常风告了陈清的刁状呢。

    陈清是三君子举荐的人,他们自然打定主意要保。

    刘健摆出了教师爷的架势:“皇上,君子应制怒。需知,大怒不怒,大喜不喜,可以养心;靡俗不交,恶党不入,可以立身;小利不争,小忿不发,可以和众。”

    谢迁道:“首辅真乃金玉良言。皇上应听之、纳之、铭记之。”

    李东阳却沉默不言。在正德帝登基后,他开始有意识的不再用先生的口吻教训正德帝。

    相比于刘健、谢迁,李东阳有分寸多了。

    正德帝被刘、谢气笑了:“哈。二位先生说的真好啊!”

    话音刚落,正德帝直接将陈、常、徐联名的奏疏摔在了地上。

    刘健皱眉:“皇上,若要臣看奏疏,给票拟意见,应让内宦转递。君子不食嗟来之食,贤臣不捡掷地奏疏。”

    谢迁跟刘健一唱一和:“皇上,尊重贤臣乃是贤君所为。您应学先皇,做一个尊师重道、尊贤远奸的贤君。”

    正德帝收敛笑容:“好好好!二位先生是贤臣!是君子!是名师!朕问你们一件事,太仓国库有积银多少?”

    刘健一愣:“呃,这个.国库积银账面有八百八十万两。积银如此之多,这正是先皇亲贤臣远小人,开创盛世之功。”

    常风忍不住了。他说了一句:“敢问首辅,账面有八百八十万两,实际呢?”

    刘健瞪了常风一眼:“皇帝与辅政大臣谈论国家财政大计,皇族家奴不配插嘴。”

    正德帝道:“刘先生,常风不配问你。朕配不配?他的问题就是朕的问题。告诉朕,国库积银实数有多少?”

    刘健支支吾吾:“哦,这个。自太祖爷开国以来,历代国库皆有亏空。账面存银与实际存银有出入很平常。”

    “这就像百姓家过日子。遇上丰年,大获丰收,多吃一些积粮,无碍大事。”

    刘健说着话的时候,心中猜测:应该是常风得知了国库亏空五六百万两的事。在皇上面前告了陈清的刁状。毕竟太仓国库是陈清管辖。如果这事搪塞不过去,也只能弃车保帅,让陈清背黑锅。

    他想错了。挑头揭发国库巨额亏空的,不是常风而是陈清。常风只算帮陈清敲边鼓。

    正德帝摩挲着刘瑾刚刚捡回龙案上的铜罄:“首辅的话说的真好,说了等于没说。朕只想知道太仓国库的存银实数。”

    “别说你不知。你若不知,朕亲自去一趟太仓盘库便是!”

    刘健道:“这个,这个。陈清是总督仓场,管着太仓。数字还是由他禀报皇上吧。”

    正德帝怒道:“朕问的是你!朕就不信,朝廷首辅、托孤辅政会不晓得国库积银的实数。”

    刘健不能再说冠冕堂皇的废话回避问题了。

    他低声道:“禀皇上,太仓积银,约为三百二十多万两。”

    正德帝追问:“亏空的五百六十万两呢?长翅膀飞了?被库兵塞进谷道夹带偷走了?还是被户部哪个胆大包天的堂官、司官贪墨了?”

    刘健沉默不言。

    正德帝冷笑一声:“呵,首辅不好意思说。朕说!自先皇登基以来,在京各衙办事摆宴所费银两,皆自国库挪支。”

    “弘治初年,国库收入少。官员们吃喝就少。随着盛世来临,国库收入逐渐增多,官员们越来越管不住自己,宴请的排场越来越大。”

    “先皇在位十八年。京衙平均每年从国库挪支近三十万两。挪了没人去补。久而久之,亏空就积累成了五百六十万两!”

    刘健和谢迁一言不发。

    李东阳道:“皇上,其实这五百多万两银子不止用在了吃喝宴请上。官员出行讲排场,要换精致一些的官轿,银子是从国帑中挪支。”

    “又譬如某位高官升迁。交好的官员不仅要以私人名义送上贺礼。还要以官衙名义送上一份‘公贺’。”

    “甚至衙门与衙门之间办公事,也要银子打点疏通。”

    “这些银子,会被冠以各种名目,从国帑中挪支。”

    “这是大明官场一大陋规,直接导致帑藏空虚。可惜,此事牵扯到几乎全部京官。故人人尽知大弊,却人人不言。”

    李东阳没有护短,而是说出了事实。

    正德帝道:“原来如此!先皇再位时,在京文官动不动就上联名奏疏,什么让先皇停修庙宇、道观啊,什么让皇家不要兴园林土木啊。”

    “父皇修几座道观,几座园林,撑死也就用个十万八万两银子而已。用的还是内库银。”

    “这些口口声声提倡节俭的文官呢?为了吃喝宴请、交际排场,挪用了五百多万两国帑!”

    说到此,正德帝命刘瑾:“去,把奏疏捡起来,交给辅政们传阅。”

    刘瑾捡起奏疏,交给了刘健。

    刘健看后,心中“腾”一下窜起一股无名火。

    这封奏疏的署名,竟然是陈清、常风和七品给事中徐忱?

    举发亏空的人,竟是内阁提拔的人?

    这不是典型的吃里扒外,跟厂卫鹰犬勾结嘛?

    可是此事刘健不占理,他不好发作。

    刘健将奏疏给了谢迁、李东阳传看。

    谢迁转移话题:“其实在京文官们使一些国帑用于交际应酬,正说明各官衙没有私库。不像锦衣卫据传锦衣卫私库规模顶的上北直隶藩库。”

    “官员是朝廷的脸面。官员交际应酬,若寒酸了,岂不让朝廷脸上无光?大明还何谈盛世光景?”

    “为了朝廷脸面,每年挪支区区三十万两银子无伤大雅。”

    常风针锋相对:“谢阁老此言差矣。你前几日领着文官们联名上奏疏劝谏皇上勤政。我记得奏疏里有这么一句话‘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国库每年三十万两的亏空不是蚁穴,而是一个无底巨洞啊!”

    “另外你说锦衣卫设有私库。自弘治九年后,内阁、户部查锦衣卫的账是一次两次了嘛?可曾查出锦衣卫存在私库的真凭实据?”

    “您是辅政大臣,指控皇帝亲军要有证据!”

    常风拿着谢迁奏疏里的话打谢迁的脸。老谢被他怼得哑口无言。

    正德帝用手弹了下铜罄:“国库亏空六成,乃内阁之过!三位先生就不要舌灿莲花的辩驳了!”

    刘、李、谢跪倒,齐声道:“臣有过。”

    这一回,三位教师爷的脸算是丢到姥姥家了。这老三位以前整天劝谏先皇节俭。如今整天劝谏正德帝节俭。

    可是,他们手下那帮文官,却拿着国帑大摆排场,奢靡无度。

    这事被举发,他们恨不能找个地缝钻进去。

    正德帝道:“国库亏空至此,现在要想出一个补亏空的办法来。”

    正德帝望向了常风:“常卿,先皇在位时常说,你有理政之才。若你有个两榜功名,先皇定会让你担任部院大臣。”

    “你说说,亏空怎么补?”

    在新皇帝面前展示自己能力的机会到了!常风不假思索的说:“补亏空,无非开源节流两项。”

    正德帝道:“与朕所见相同。说具体的办法。”

    常风答:“节流方面,皇上应下旨,命在京衙门崇节俭,裁冗食,节冗费。自今日起,在京衙门一切日常办事开销,如笔墨纸砚、衙门修缮等等支出,应每年作出预算。由户部审核。”

    “预算过高,户部可驳回。支出高于预算,户部不再追拨银两,由官员自掏腰包。”

    “应酬交际方面,若官员自己掏银子,朝廷允许。若用官银,则按贪污论处。”

    “另外,吏部将官员是否节俭,列入京察考评的标准之内。”

    “奢靡无度的官员,不但不能升,更要降职、解职。”

    正德帝道:“好!妙策!开源方面呢?”

    常风道:“开源方面,臣认为该赃罚解部。各衙没收的赃款、赃物,一向被各衙当作自家贴补。并不上交户部。”

    “大明两京十三省,每年赃罚是个巨额数字。谢阁老刚才说各衙没有私库。其实赃罚这一注大钱,就等于各衙私库。”

    “如果这一注大钱,能够上交户部国库,则国库就多了一个大进项。”

    刘健提出异议:“其实宪宗爷、孝宗爷都想过赃罚解部。只是阻力很大,各地官衙都阳奉阴违,难以实行。常风的建议是纸上谈兵。”

    常风道:“难以实行是因为两位先皇仁慈敦厚,没有跟下面的文官认真计较。我们锦衣卫可派出一个千户所的袍泽,分赴各省、各府。专门盯着赃罚解部之事。”

    “哪个衙门敢阳奉阴违,私下截留赃罚,锦衣卫就摘哪个衙门正堂官的官帽!”

    常风的建议让正德帝对这位干姨父刮目相看:看来朕的姨父绝不只是个玩弄旁门左道、一身血腥气的屠夫。他有治国的真才能!比朝廷中的腐儒们高明的多。

    正德帝道:“就按常卿所说,脏罚解部!”

    在解决国库亏空的讨论中,常风开了一个好头。

    陈清也不甘示弱:“禀皇上,关于开源,臣有个建议,清查盐务。”

    “大明盐场,无非长芦、山东、两淮、两浙、河东、福建五处。”

    “长芦盐场这些年被皇亲国戚暗中侵夺颇多。皇亲国戚大发横财,致使朝廷盐税损失巨万。”

    “山东盐场被曲阜衍圣公孔家一脉染指;两淮两浙二盐场,则被江南士绅大族染指;河东盐场被当地镇守太监、监管太监染指;福建盐场被几大海商豪族染指。”

    “朝廷盐税,恐有三四成被这些人暗中瓜分。倘若能清查盐务以正盐法。则国库每年都将多出巨额收入。”

    好家伙。老陈这是开地图炮了!

    他的这个建议,宛如一门洪武铁炮发射出的巨型炮弹。把皇亲国戚、衍圣公、江南士绅、地方镇监、海商豪族全给轰了。

    朝廷里的诸方权贵,几乎让老陈得罪了个便。

    陈清有一个朴素的理念:若能造福黎民众生,舍身取义、碧血如泉又如何?得罪人算个屁。

    常风心中赞叹:陈清不畏权贵,直言敢谏,真大义也!

    陈清说完,谢迁面色一变:“万万不可!”

    正德帝问:“有何不可?”

    谢迁道:“兹事体大。盐务弊病牵扯甚广。皇上初登大宝,朝廷需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xianqihaotianmi.org


重要!!!重要!!由于言情小说阁在百度上可能搜索不到了,所以请各位网友们把我们言情小说阁→→→→阅读记录←←←保存到浏览器收藏夹里,打开返回到自己最近阅读的小说页面,以便实时阅读小说最新精彩内容!言情小说阁承诺:所有的小说绝对最快实时更新最新章节,也可以记住我们的域名:www.xianqihaotianmi.org(鲜妻好甜蜜) 谢谢大家的支持!很重要!!!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