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92章 隋国篇:挥动翅膀的枢纽国  大明景泰:朕就是千古仁君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392章 隋国篇:挥动翅膀的枢纽国 (第2/3页)

    所以伊王对两个侄子极尽的好。

    朱佑榷嘴巴紧,就是不吐口。

    伊国是真惨啊,伊王种了二十多年树,却还是无法阻止土地沙化,这块土地被破坏得太严重了,根源还是缺水严重。

    必须要有充足的水源,才能彻底解决伊国严重干旱问题。

    好在朱见滁是慢性子,做事慢悠悠的,他能忍,也能等。

    朱佑槿更聪明,他还想巴结魏王叔呢,怎么会一个穷国而向霸主国开口呢,人情这东西得省着点用。

    朱见滁毕竟当了这么多年皇帝了。

    早就看出这俩混小子敷衍态度,只能心里幽幽一叹。

    他从小接受的是系统的帝王教育,读得是圣贤书,如今靠娱乐存活于世,多少有些逼良为唱的意思。

    他很想堂堂正正的活着,可现实不给他机会呀。

    只能化悲痛为力量,继续种树。

    魏国用水挟制诸国,朱见滁何尝不知道,可一个沙漠国,没有战争的能力,一旦战争,他辛辛苦苦三十来年种的树就毁了。

    不想战争,就得谈判。

    朱见滁都想好了,未来中亚战争中,伊国绝对中立,做中立调停国,毕竟一个做娱乐的,有什么资格参战呢?

    有时候他都自嘲自己,堂堂皇子,活成了一个戏子,有何颜面见列祖列宗?

    朱佑榷兄弟在伊国停留几天后,便启程去隋国。

    伊国和隋国,两国也没有铁路勾连。

    两国铁路最近的地方,仅仅三公里,愣是没修通。

    朱佑榷对于此行没去娱乐城去体验体验,内心失落,还有正事要办呢。

    隋国也悲催,完全坐落在高原之上。

    这片高原海拔900米到1500米之间,绵延2000公里,由于受到山脉的阻挡,高原内部形成了许多盆地,同时也阻挡了来自大洋的水汽,导致高原内部的荒漠化现象严重。

    这块地盘,明军当时啃下来,砸进去三十万人死伤。

    萨法维王朝之所以能脱离帖木儿帝国,照样不灭,就是因为有着恐怖的地缘优势。

    那场战争李震、欧信、刘宁等名将,诸国参战,总兵力超过百万,后期是韩雍、项忠、李秉亲自挂帅,才啃下来这块高原。

    用的还是蒙古人的老办法。

    这是一块斜三角的高原,内部地形极为复杂,若没有本地向导,进去就会迷路。

    当年蒙古人选择里海东北方向的山脉缺口作为进攻的通道,这个缺口叫呼罗珊,最终从马什哈德城攻入高原。

    明军采用一样的战术,组成大军同样是蒙古人和阿富汗人,不计后果的攻占,战损三十万,损失不计其数,才拿下整片高原。

    欧信病死在征途中,战胜没几天,李震也病死在此,李秉染上了重病,七十岁病逝和这场重病息息相关。

    对于这块高原的清理活动,损失人数高达41万,才彻底清理出这块地盘,但清理也不干净。

    很多波斯人,变成了隋国人、伊国人。

    根本没法进行全部清理的,只是除掉了顽固派,然后进行血统净化,一点点来吧。

    隋国境内,波斯移民约有七百万人左右。

    隋国国策,同族不许通婚,强制汉波通婚。

    近几年,完全波斯人长相的人才在隋国渐渐消失。

    而那些老波斯人,是非常恨明人的,因为明人是侵入者,侵占了他们的家园。

    明人同样不喜欢这些长相不一样的家伙。

    隋王继藩之后,还进行过一次文化清理,对所有波斯文,进行焚烧。

    要不是老皇帝制止,怕是波斯文化就要绝根了。

    但这些东西,都被装船运去大明了,成为汉文化的一部分。

    民间不许说除汉语外的其他语言,说了就是大罪。

    为了强制汉化,大隋人口四千万,竟征了七百万兵力,全部散在整个高原内,每一个小山口都有人把守。

    非汉人不许拥有利器。

    这个非汉人,是那些没有入籍的波斯人,这世上总有一些顽固派,他们是一个民族最可歌可泣的人物。

    一个民族的危难关头,总会有人挺身而出,为这个民族抛头颅洒热血,这种英雄不止华夏有,世界各族都有。

    可彼之英雄,我之仇寇。

    明人很讨厌这些人,甚至汉化的波斯人,也讨厌这些不安分者。

    汉化的波斯人,在隋国生活的也不错。

    波斯人喜欢做生意,隋国地处欧亚大陆中间,恰恰承担起了东西方贸易枢纽的地位,又地处三海,里海、黑海、波斯湾,地理位置优越,隋国的自由贸易港,是全球最大的贸易港。

    隋国为了顺利汉化波斯人,鼓励波斯人经商,鼓励波斯人入籍。

    国仇家恨,也是能用时间抚平的。

    因为隋国对整个高原的掌握,是非常严密的,大明军中的墩台制,在这里应用到了极致。

    以前还有奥斯曼来帮助波斯人复国。

    随着第二次明奥战争,大明以胜利告终,导致奥斯曼的势力正在远离高原。

    近几年,一批批钻进深山里的波斯人走出了大山,愿意顺从。

    毕竟他们刚刚被蒙古人奴役。

    现在换成了汉人,被奴役也能接受。

    只是汉人比蒙古人狠,蒙古人是要钱,汉人是要命。

    这也是波斯人反抗剧烈的原因。

    若明人愿意和平相处,他们也会顺从的,可明人狠啊,他们要的是生存空间,而不是人。

    截止到景泰六十四年,隋国总人口4200万,汉人3700万,波斯女子嫁给汉人后,自动转入明籍。

    男子是娶不到汉女的,没有汉女会嫁给他们。

    因为不敢。

    明女在世界上都是香饽饽,哪有铤而走险嫁给外国人的,万一外国人造反了呢,全家都得吃挂落儿。

    这就造成了,大批波斯男子被迫娶了外夷女子,生下的孩子还不是明籍,就成了黑户。

    隋国有很多黑户的。

    但隋国的黑户日子过得可不咋地,隋国缺水,地理环境又造就了土地荒漠化,产粮区在大高加索山南麓,而传统的波斯人,被挤占得被迫进入了扎格罗斯山脉生存。

    高原山脉里,能种植出来什么啊?

    大隋粮食,基本靠东欧平原供应,主要人口生活在大高加索山南麓平原里。

    为了防止土地荒漠化,隋王禁止在非产粮区种植粮食,将很多地区划为保护区,表面上保护水土,其实就是饿死黑户。

    若黑户出来造反,那就更好了,正愁找不到你们呢。

    穷山恶水出刁民,这片高原气候环境恶劣,全是刁民,但那是古代战争。

    当代战争,兵卒都成了消耗品,本质是军械的战争。

    人再厉害能厉害过大炮吗?

    隋国炮兵七十万,常备大炮200万门,号称万炮之国。

    没战争还去轰几炮呢,何况敢出来造反呢?

    黑户只能在山里苟延残喘。

    饭也吃不饱。

    买粮食是要看身份证的,黑户哪来的身份证,关键他们长得和明人不一样啊,借身份证都没用。

    在隋国,粮食是大问题,所以粮店都有士兵站岗,对粮食管制是极严的,这就造成了黑户在山里自动减员。

    至于偷着种粮食,巡山队是配枪的,几天一巡逻,不说击毙,就说把种下的种子刨了,那不就饿死了嘛。

    根据估计,隋国约有500万黑户。

    地理环境决定了,这个地形永远清理不干净的,就像老挝和柬埔寨,根本就清理不干净。

    当时还有世界上最厉害的清理兵倭军呢。

    倭军搞清理,那是世界上最顶尖的。

    论凶悍论残暴,世界上没有哪国兵比得上,皇帝还肯投巨资呢,就那样东南亚清理的还剩下约5%人口呢。

    清理这片高原的时候,倭军就很少了,也不能用明人上吧,阿富汗人属于出工不出力,抢东西往上冲,杀人往后撤。

    但架不住大明长时间占领,终究有一天,残存的人要么被同化,要么彻底消失。

    隋国最终定都在埃里温,改名为大兴。

    隋国是天生的霸主国,从战略角度,疆域堪称完美,整个国家坐落在高原里,全是易守难攻的地形。

    而首都,又是建在大高加索山南麓,夹在厄尔布尔士山和大高加索山中间,又在里海和黑海的中间,绝对是天选之地。

    正常来说,整个伊国和隋国全境,坐落在五座山中间,绝对的易守难攻。

    但隋国和伊国切分开来,两国同样都有天选之地。

    问题是,伊国全是沙漠,全是荒芜地带,绝对不可能成为隋国的对手。

    隋国甩掉了伊国那片沙漠后,立刻成为西亚的霸主国。

    历史上,这片高原,仅有蒙古人一次攻克过,再也没有任何国家统治过这片高原。

    隋国,和波斯人建立的传统国家不一样,波斯人是很自信的,自信到了自负,他们和明人不一样,明人是谦卑好学,这就造成了明人容易自卑,而波斯人是极端自信,乃至自负。

    正因为统治这片地区的是隋国,是谦卑的明人,明人最擅守。

    所以这片地区永远不会被攻克了。

    萨法维汗国被明军攻克,就是因为自大,他们压根就没想过,明人会采用几百年前蒙古人的战术,还是同一个地点,萨法维汗国又倒在历史里面。

    而隋国,在奥斯曼帝国战败后。

    又得到了黑海边上的一大片领土,基本是能吞多少就吞多少,几乎疆域达到了奥尔杜地区,这块地方,就是把小亚细亚半岛按照大陆地盘给切开了,突出去的地盘隋国不要,在大陆架上的全归大隋。

    奥斯曼帝国这么豪横,也是因为本土小亚细亚半岛,根本打不上去,全是高原覆盖。

    但大明有攻打高原的经验,还不止一次,这才取得了第二次奥斯曼战争的胜利。

    隋国领土向黑海方向扩张,建都在这里,就更加合适了。

    首都左右,就像两支翅膀,挥着翅膀。

    但问题也是巨大的,本来几座大山是天然屏障,这回领土向西延伸,就需要大量驻兵,驻兵成本增加。

    同时又混进来奥斯曼人,民族问题又来了。

    隋国不厌其烦。

    国民也讨厌这种被外人袭击的生活,所以不愿意往西迁。

    隋王只能用修铁路的方式迁徙百姓。

    隋王朱见汐好好招待了两个大侄子。

    很显然,态度上和伊王就不一样了,伊王对两个大侄子,或多或少带着点恭敬。

    而隋王朱见汐,则是叔叔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重要!!!重要!!由于言情小说阁在百度上可能搜索不到了,所以请各位网友们把我们言情小说阁→→→→阅读记录←←←保存到浏览器收藏夹里,打开返回到自己最近阅读的小说页面,以便实时阅读小说最新精彩内容!言情小说阁承诺:所有的小说绝对最快实时更新最新章节,也可以记住我们的域名:www.xianqihaotianmi.org(鲜妻好甜蜜) 谢谢大家的支持!很重要!!!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