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46章 没有文集的官员,不配为官;辣妹子和软妹子  大明景泰:朕就是千古仁君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最新网址:m.xianqihaotianmi.org
    第346章 没有文集的官员,不配为官;辣妹子和软妹子 (第1/3页)

    广东布政使薛远出府衙迎接,给足了陈嘉猷的牌面。

    “见过方伯。”陈嘉猷行礼。

    薛远准备了宴席,邀请使团及印度学者入席。

    印度学者被带入印度宴会厅,建筑是印度风格,仿照的是科纳克太阳神庙。

    可是,印度很多学者对这座神庙了解不多,只是感觉是印度风格建筑,却不知道是哪来的建筑。

    主要原因印度历史断层厉害,文化断层厉害,又经历了八百年的乱世,导致这些印度精英,对印度了解并不多。

    他们还是从侍者口中得知,仿造的是婆罗门圣庙,目前只仿造了一部分,因为来访大明的印度商人不多,所以只仿造了一部分。

    当他们得知,这座神庙的建造成本,出自印度商人时,顿觉扬眉吐气,我们印度也有钱。

    广州城,此刻该叫万国城更准确。

    各国商人来广州贸易,财部官员就会劝说商人,捐一些钱,建造一座属于你们国家的城市,让你们虽在大明,却能看到家乡,产生归属感。

    财部游说天下商人,斥资建设他们国家最有影响力的建筑。

    就是这座万国城。

    保存原有古城的基础上,广州扩建了几十倍,划分出万国区域,鼓励他们的商贾,斥资在大明搞建筑。

    而在省治官邸,又建造一个逍遥城,仿造各国建筑,等比例缩小,建造一间间宴会厅,欢迎各国商贾来明贸易,他们的商贾,就会住在逍遥城里。

    当然了,羊毛得出在羊身上,钱你们出,大明帮伱建。

    万国城从景泰十六年开始建造,预计景泰三十年竣工,将广州建造成一座真正的万国城。

    “商业固然能繁荣,但这是虚假繁荣,百姓不种地,万一哪天爆发了大灾荒,商人能救国吗?”

    陈嘉猷语气激烈:“若天下只有广州这样也就罢了,据说人口超过五百万以上的城市,高达十个!”

    “一旦爆发灾荒,这些城市就是动乱的源泉!”

    “此事必须呈报给陛下,让陛下下旨,强行赶城市人回乡种地!”

    薛远看着激动的陈嘉猷,摇头苦笑:“中枢不是没下过圣旨,甚至还不许百姓入城为民,可百姓兜里有了钱,不想在民间过苦日子了。”

    “城市里,有药堂有学堂,治病上学,只要花钱,什么都能买到。”

    “可乡村里呢,有钱也花不出去,关键是孩子,谁不想让孩子读几天书?乡里才有几个先生啊?”

    “村里人把土地承包出去了,拿着地租子进城当城里人,做点小买卖,活得比农村舒坦。”

    薛远表示很无奈。

    百姓也是向往好生活的,城市里比乡村日子好过,百姓自然就流动了。

    毕竟中枢停发路引,允许百姓流动。

    根本管不住百姓从农村流向城市,哪怕米价、油价、菜价涨价,百姓也不肯回乡里去。

    “土地承包?那岂不成了地主?”陈嘉猷脸色急变。

    薛远摇摇头:“陈大使,你多年不在大明,并不知道,大明不一样了。”

    “现在大明不怕地主,南北都有太多荒地,就缺人口。”

    “景泰二十年,中枢下旨,民间没有土地的百姓,强行移民去南北,分土地。”

    “结果你猜怎么着?很多百姓逃亡,或者蒙骗朝廷说自家有土地。”

    “就是不愿意移民。”

    陈嘉猷直接懵了,看向俞经。

    俞经苦笑着点头:“因为百姓不愿意去农村种地,都想过小市民的生活,在城市里,做点小生意,比种地舒坦。”

    卧槽!

    陈嘉猷都懵逼了。

    封建王朝,都会亡于土地兼并。

    现在可倒好,中枢为土地太多而发愁,发不出去,这都什么鬼逻辑啊?

    “不对呀,汉人对土地的眷恋,千古便有,怎么会嫌弃土地多呢?”陈嘉猷表示不解。

    “以前是以前,以前眷恋土地,那是因为没土地是要饿肚子的。”

    “景泰二十二年,全国有一万多家粮店倒闭,因为中枢规定米粮固定售价,不许涨价,经营粮店都亏本。”

    “现在是在哪都能吃饱肚子,土地当然不重要了。”

    “而且,百姓会算账的,种地一年到头一家人最多赚个十来两银子,做小商小贩,轻轻松松也赚十来两,有些作坊开工的价钱更高。”

    “你说说,现在谁还愿意种地?”

    听完薛远的话,陈嘉猷觉得啼笑皆非。

    皇帝曾经就说过,士绅釜底抽薪之策,就是让土地无限化,再增加人力成本,士绅就不成气候了。

    大明本土的土地就足够多了,未开拓的就更多了。

    土地无限多,商业发达,工厂林立,那么人力成本自然就提高了,种地这种低附加值的产业,肯定没人愿意去做的。

    所以,从景泰二十年开始,中枢强制移民,凡是名下没有土地的,一概移去新地分土地。

    不止分给他们的,给他们预留二十个孩子的土地,一起分给他们。

    中枢掌握的地太多了,就是人少。

    吉林人口超过三千万,黑龙江人口超过了两千万,人口还缺,但算是勉强饱和了。

    新七省增加了千万移民,婆罗洲人口突破了五百万,吕宋人口达到了二百万。

    “大明,和我离开的时候,完全不一样了。”陈嘉猷难以置信,这是大明高速发展的十年。

    “是呀,根据去年用盐量估算,人口应该超过了三亿。”

    薛远满脸愁容道:“人口爆炸性增长,不是好事啊。”

    “大明以前是人多地少,现在是人多地多,但种地的人却很少。”

    “去年中枢合议,想从印度引入人口,却被陛下驳斥,因为他认为印度人是劣等民族,没资格拥有大明土地,而且,大明军将开疆拓土,不是给异族创造的,决不允许引入任何异族。”

    “陛下认为,替代人口种植的方式是机械,今年中枢准备支出一千万,推动农具改革。”

    大明推行一道政策,地方就会刻在石碑、木板上,让本地百姓都能看见。

    百姓想看懂,就得认字。

    这是鼓励百姓认字的好办法,家里贫穷的孩子想识字,也可以去碑林里自己认,只要想,大明有很多认字的渠道。

    甚至,若登记的是贫困人口,那么这一家人就是移民对象,移去新地。

    这种人口,是官员最喜欢的。

    他们会每年两次对民间进行调查,调查后把人移走,这是政绩。

    而为了谨防有人逃离移民,景泰二十年开始,强制天下所有适龄孩童,必须进行蒙学教育,男女孩都要进行蒙学教育。

    蒙学教育三年,三岁到六岁期间必须去蒙学,男女孩分班。

    凡是有子女没有去蒙学的人家,默许为贫困,必须移民去新地。

    这一政策,是景泰二十年颁布,从景泰二十一年初开始执行,官方在民间,从县城到乡间,都设了蒙学,每地根据人口数量,设置几所蒙学。

    入蒙学则要收取拜师礼和学费。

    拜师礼是老师的工资,学费则用来学堂建设,中枢则发放了一笔钱,用来初期学堂建设,后期建设,则由学费来支撑。

    中枢发放了很多教学执照,允许民间有德行的人办学,对执照颁发是宁缺毋滥,必须在当地有德行的人,才能办学,并接受所有人监督。

    蒙学的教学内容很简单,千字文、百家姓等基础字,数学运算和常识知识。

    常识知识包括诗词、物理化学小知识、日常常用的小知识、医学小知识,主打的一个实用。

    全国各地的蒙学教育水平完全不一样,特别卷的省份,比如江南,蒙学学的是四书五经,连皇帝都满脸懵。

    蒙学之后,则可上社学,社学后可上大学,大学后则是太学。

    大明开海十几年了,民间真正穷百姓的几乎没有了,有的都被移去新地分地去了,内地几乎没什么穷人了。

    纵然家里孩童多,但供养上蒙学是没问题的。

    至于上社学,那就得看孩子资质了,若资质极佳,不用家长掏钱,有多是士绅、商人愿意资助。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大明读书氛围是极佳的,哪怕民间最无知的老农,也知道读书好,读书是出头的唯一途径。

    上学,是天大的事。

    所以,中枢强制儿童读书,惹得舆论一致赞同,甚至很多士人集资一笔钱,捐赠给地方蒙学,鼓励孩子们读书,各地士绅都在做,商人甚至愿意承包蒙学后期建设费用。

    景泰二十一年之后,蒙学里就传来朗朗读书声。

    这年头的老师是很有师德的,主要不是什么人都能当老师的,也不是什么人都有资格当老师的。

    老师第一看重的是品德,考核的第一标准就是品德。

    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

    老师,以自己的职业为荣,中枢优先录用民间那些老顽固、酸秀才,那些顽固不化的人,是最好的老师材料。

    还有一层原因,就是老师和学生,是一生绑定的关系,老师对孩子掏心挖肺,孩子不管多大岁数了,对老师也得尊重师道。

    有朝一日,这个学生出人头地了,他可不敢不认自己的老师,老师也跟着鸡犬升天。

    什么都是相互的,没有不求回报,单方面付出的蠢货,没有。

    所以,老师对学生倾囊相授,也没有家长威胁老师,不许打我家孩子,家长只会送上一根戒尺,让老师狠狠打,打死拉倒。

    学生一辈子也不会忘记师恩,师恩大于天。

    中枢对老师的考核也是极为严格的,宁缺毋滥,宁愿没有,也不能让害群之马把孩子教坏了。

    蒙学课本很多,有中枢编著的、有民间学者编著的、还有老师自己写的,没有太多限制,蒙学堂自己可以随机选取,但都大差不差。

    教育司颁布的课本,是半卖半送,学生出一个成本价即可。

    赚课本钱的人,赚学生钱的才是最黑心的。

    而且,课本是可以多人共同使用,或者一个班级买一本,其他人手抄也可。

    不会强制收取课本钱,而且不许歧视没有课本的孩子。

    只要有一颗向学的心,中枢就是支持鼓励的。

    户部每年拨给教育司五百万教育资金,内帑额外补二百万,最多的时候补五百万。

    士绅大族也不差这点小钱,士子得知哪个蒙学缺少课本,他们还会去送一些。

    大明学习氛围是极好的,民间向学,中枢重学,上下一心,极力推广教育。

    社学就和蒙学不一样了。

    读社学的,家中条件都是尚可的,他们就强制收取书本费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xianqihaotianmi.org


重要!!!重要!!由于言情小说阁在百度上可能搜索不到了,所以请各位网友们把我们言情小说阁→→→→阅读记录←←←保存到浏览器收藏夹里,打开返回到自己最近阅读的小说页面,以便实时阅读小说最新精彩内容!言情小说阁承诺:所有的小说绝对最快实时更新最新章节,也可以记住我们的域名:www.xianqihaotianmi.org(鲜妻好甜蜜) 谢谢大家的支持!很重要!!!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