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12章 朕若有不虞,就让大明陪葬!  大明景泰:朕就是千古仁君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12章 朕若有不虞,就让大明陪葬! (第2/3页)

    庭院都是硬石板铺就的,这么一跪,膝盖都能跪碎。

    许感的话,翻译过来,就是你办不成就去死吧。

    周能在两个儿子搀扶下,追上许感:“请问大人,卑职可否造访漠北王府?”

    许感看了他一眼,这是聪明的。

    “漠北王乃宗人令,管束整个宗室,公务繁忙,若有时间,自然会传唤你的。”许感笑道。

    周能连连感谢:“卑职随时恭候漠北王传唤。”

    朱祁镇女人多。

    许感一家一家造访。

    时间悠悠而过。

    转眼就过了九月,步入十月,京师天气尚热,但已经有了秋后的凉爽。

    河套报捷奏章,终于传到京师。

    “范广壮哉!寇深壮哉!”

    奉天殿上,朱祁钰站起来:“这一仗打得漂亮!”

    朝堂上议论纷纷。

    群情振奋。

    “老太傅,您可知这秃巴思部和鲜卑有何关联?”朱祁钰问。

    “这秃巴思部,最早要追溯到柔然了……”

    胡濙娓娓道来。

    柔然被灭后,北迁至捕鱼儿海,自称檀檀(塔塔儿),又和蒙人通婚,最终被成吉思汗所赶走。

    残余的族人向西,游牧至康国(撒马尔罕),在康国短暂定居,又在附近游牧。

    直到大元崩塌后,和成吉思汗十二世孙联姻,方有秃巴思部。

    秃巴思部再次北移至谦河,在谦河流域放牧。

    未来这一支会成为图瓦.共.和.国。

    “地图呢?”

    朱祁钰听得一知半解。

    朝臣也对谦河没有概念。

    谦河是从北冰洋自北向南流的河流,上游被称之为剑河,分叉的下游叫谦河。

    现在统称叶尼塞河。

    “陛下,我朝没有谦河地图,大元地图里面有。”胡濙苦笑。

    朱祁钰看向冯孝:“去取大元地图,在奉天殿西墙,画上我大明地图,东墙画上大元地图!”

    很快。

    地图被取来。

    但大元的地图非常简陋。

    还是胡濙等人帮着参谋着看。

    “根据拓跋惕供述,他们是被准噶尔部祸害,被迫南迁东游。”

    朱祁钰道:“就说明准噶尔部在谦河流域。”

    “今年应该不能袭扰大明了!”

    一听皇帝不是为了打仗。

    朝臣全都松了口气。

    “范广是会打仗的!一战打崩秃巴思部,俘虏十六万人!”

    “大功!”

    “可封侯!”

    朱祁钰笑道:“传旨,晋升范广宁武侯,赐一世世券,再赐银符一枚。”

    “神英、房能、谭序、范昇、范炅、陶瑾、杨杰、李端,俱官升一级,赐铜符一枚。”

    “其中,神英、房能官升两级,赐银符一枚。”

    “寇深有大功,赐少保,加授文勋正治上卿。”

    朱祁钰还是克制了。

    没有直接给神英和房能封爵。

    也没提徐贤,因为徐贤有过,在大功遮掩下,就不奖不罚。

    “婚也一并赐了,神英之妹赐孺人,嫁妆宫中出一份。”朱祁钰心情正好。

    “寇深用俘虏填充甘肃是对的。”

    “甘肃地广人稀,多多收容丁口是正确的。”

    “但是!”

    “俘虏终究是俘虏,令其在甘肃劳动三年,修缮城池,增修城池,三年后改为军户。”

    朱祁钰刚说完。

    于谦出班:“陛下,微臣以为,甘肃外无强敌,在准备过冬的同时,应该先兴修水利,后修城池。”

    “哦?”

    于谦笑道:“陛下,最晚后年,玉米三宝就要在西北推广,而在此之前,咱们应该做好准备。”

    “微臣以为,修缮城池,增加城池,都是后话。”

    “西北干旱,应该兴修水利为先。”

    “一者,沟通内陆水系,方便运输,也方便管制;”

    “二者,灌溉农作物,必然是需要水的,甘肃若能防患于未然,自然是好的。”

    叶盛出班:“微臣赞同邢国公此言,水利方是农作物第一要务。”

    朱祁钰颔首:“没错,西北没有强敌,修缮城池也是浪费资源,不如把这些俘虏,用在兴修水利上。”

    “陛下!”

    姚夔出班,问道:“邢国公,西北本就缺水,再兴修水利,也不能把南方的水,调去西北呀。”

    确实,西北没水啊。

    真正困扰西北最大难题,就是水。

    若有水,西北不至于如此穷困。

    “陛下,诸位同僚。”

    “近几日,微臣一直在藏书阁里面找书。”

    “因为玉米三宝,微臣这几天激动得,睡不好觉啊。”

    “微臣在想,西北缺水,但地下并不缺水呀。”

    “微臣记得年幼时读过一本书,说康国用一种井,能引地下水灌溉地上农作物。”

    “所以微臣一直在翻阅大元的典籍。”

    “终于不负所愿。”

    于谦把袖兜里的奏章呈上来:“请陛下阅览,这是一种井,能将地下水引入地上,用来灌溉用。”

    “原书的大食语,微臣看不懂,请了火者帮忙翻译,这才知道。”

    “这种井,在大食、康国、玉兹等国都在用。”

    这就是坎儿井。

    朱祁钰看不懂修建过程:“工部,可有人懂得建造?”

    这才意识到。

    工部被他赶出京师了,工部各个职位都空悬,由礼部兼着呢。

    “陛下,微臣看过了,建造应该是不难的。”于谦笑道。

    看得出来,朝臣对玉米三宝,寄予厚望啊。

    “好,这井若能改善西北干旱环境,就叫景泰井吧。”朱祁钰善于往自己脸上贴金。

    “陛下圣明!”

    朝臣叩拜。

    于谦又道:“陛下,除此之外,微臣发现,藏书阁里很多书,都没有翻译过来。”

    “大元不慕文化,对书籍嗤之以鼻。”

    “但我大明以文化为先。”

    “翻译过来,没用的继续馆藏,有用的则用于正途。”

    朝臣全都赞同。

    “邢国公提议甚好,就交给四夷馆通译吧。”

    提起书籍,朱祁钰笑道:“诸卿都知道,书籍保存不易,华夏衣冠尚未断绝,主要就是还有这些藏书,证明我们还是汉人!”

    “朕想在澹台,建立一座巨大的藏书阁!”

    “将天下书籍,藏于澹台!”

    “而且,还对外开放,允许天下人誊抄,学习!”

    胡濙却要制止。

    朝臣都觉得此举不行。

    书籍何其珍贵,其实那些庸人可以阅览的?

    “朕从不敝扫自珍,书籍是大明的瑰宝,也是全汉人的瑰宝!”

    “朕能看,天下人也能看!”

    “朕不希望,这些书籍永远是孤本,倘若再历经战火,彻底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

    “就叫澹台藏书阁!”

    “对天下人开放!”

    “允许抄录!”

    “但不允许传于国外,谁敢将书籍传出国外者,诛十族!”

    朝臣激动起来。

    皇家藏书阁里的书籍,有非常多的孤本。

    若能看一遍,都死而无憾了。

    “诸卿,报纸办得就非常好。”

    “尔等的才华不止在治政治国之上,在琴棋书画上,也博览众长,首屈一指。”

    朱祁钰笑道:“朕支持尔等著书立说,朕希望诗词歌赋、戏曲、全都兴盛起来!”

    “让我大明成为煌煌盛唐,绝美诗篇传于万世!”

    传扬文教,这是好事。

    古之圣人一直致力于此。

    “臣等谢陛下天恩!”朝臣躬身下拜。

    “朕再说两句掏心窝子的话。”

    “写诗写词是高雅,但也是高雅的!”

    “等朕有了闲暇时间,也要写几本流芳百世的。”

    “诗词言简意赅,但故事性不如,朕还是喜欢听故事。”

    “尔等都办了报,完全可以在报纸上发表。”

    “若朕看得好了,直接封你们的官。”

    “如何?”

    都说华夏文化之渊源。

    但仔细数一数古代,才有几本名著啊。

    归根结底,明朝人以写为耻,鞑清更是大搞文.字.狱,不允许写。

    这就导致了,瑰宝是有,但真的很少。

    明朝进士,哪个不是学富五车之辈?

    那种流传千古的,可以说是手到擒来,只要皇帝喜欢,会瞬间泛滥。

    华夏文明在不停断层,远远不复汉唐之风。

    朱祁钰想扶起大明的文化。

    “,戏曲,朕都喜欢。”

    “从宫中兴起,传于民间,甚于唐宋,可否?”

    朱祁钰豪迈。

    又讨论些琐事。

    便下了朝。

    刚进养心殿,朱祁钰就收到了覃礼出使朵思的奏章。

    还有就是欧信请罪奏章。

    “欧信糊涂啊!”

    朱祁钰皱眉:“杀官是什么罪?他不知道吗?”

    “哪怕是不入流的官,那也是官!”

    “是你能杀的吗?谁给你权力杀官了?”

    “做事不动脑子吗?飘了?”

    “朕大力提拔武官,文官正在牟足了劲等着你们犯错呢!”

    “这下可好,直接将把柄送到人家手上了。”

    “让朕难办!”

    朱祁钰又翻开奏章来看:“广东布政使是谁?”

    “回皇爷,是侯臣。”

    冯孝禀报:“侯臣本是布政司右参议,于景泰五年,提拔做左布政使。”

    “侯臣是哪年进士啊?”朱祁钰印象中,此人好像不是进士出身。

    “回皇爷,侯臣不是进士,是金濂举荐的。”

    金濂的人啊。

    自然就成为陈循的人了。

    陈循死了呢?现在是谁的人?

    为何要给方瑛上眼药呢?

    “欧信写奏章也含含糊糊的,那批粮食是否追回来了?”

    朱祁钰站起来,来回踱步。

    没有立刻下定论。

    侯臣状告的奏章还没送来呢,肯定不会善罢甘休的。

    文臣和武官,终于碰撞到一起了。

    冯孝也在思考,若文官和武官斗起来,宫中如何渔翁得利呢?

    “推平广东后,欧信就能封伯了,可惜了。”

    朱祁钰重新坐下。

    继续处置奏章。

    终于在第二天,广东左布政使侯臣的奏章,姗姗来迟。

    朝臣竟都默不作声。

    竟是于谦开口:“欧信该罚!”

    朱祁钰有点没看明白。

    文官不应该借机大肆打压武官吗?

    怎么不说话了呢?

    打开侯臣奏章一看,这个侯臣竟然在请罪,承认故意克扣军饷,贻误战机。

    后面居然还帮着欧信说情。

    这是什么操作?

    “老太傅,您怎么看?”朱祁钰不动声色。

    “回陛下,老臣以为各打五十大板。”

    胡濙认真道:“主簿虽不入流,但终究是官,欧信是参将,文武分流,泾渭分明,乃是祖训!”

    “欧信犯罪,必须要罚,否则不能服众!”

    “侯臣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重要!!!重要!!由于言情小说阁在百度上可能搜索不到了,所以请各位网友们把我们言情小说阁→→→→阅读记录←←←保存到浏览器收藏夹里,打开返回到自己最近阅读的小说页面,以便实时阅读小说最新精彩内容!言情小说阁承诺:所有的小说绝对最快实时更新最新章节,也可以记住我们的域名:www.xianqihaotianmi.org(鲜妻好甜蜜) 谢谢大家的支持!很重要!!!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